刘新书
山东省桓台县
身份证号码:37032119911109****
摘 ?要: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会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危及人体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结构中考虑抗震设计。目前,中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是三道防线,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结构中承受地震荷载的构件进行重点设防,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增强了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效地保障了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在工作中,施工人员要针对不同的结构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使抗震施工方案切实可行,确保地震下居民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应用
导言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地震预报工作仍任重道远。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已成为最重要的防震手段。特别是在发生地震灾害时,能有效地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反复计算结构参数,设置多条抗震线,选择最合适的施工场地,从不同角度保证抗震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1建筑抗震技术的必要性及应用原则
1.1必要性
中国幅员辽阔,也是地震多发国家。结合地质构造分析,我国震区划分广泛,强震频发,给群众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中国有一部分城市靠近或靠近地震带。立足于保护群众财产,防治房屋震害尤为重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一次强烈地震造成500多万间房屋倒塌,导致近7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死于房屋倒塌。可见地震带来的危害之严重。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直接说明在建筑中应用抗震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2应用原则
在地震中,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瞬间爆发,直接对周围的事物造成巨大的破坏。在这种强大的破坏力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损伤,造成破坏或倒塌,危及有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物的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阻尼值较大的情况下,建筑物能在震中有效地吸收地震带来的部分外部能量,进而维持整个结构在地震中的完整性,从而降低地震的危害。相反,在阻尼值较小的情况下,建筑物本身不会吸收地震能量,产生巨大的振动,直接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严重时会倒塌。目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主要有传统抗震技术和结构抗震技术两种。首先,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是加固方法,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该施工技术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它广泛应用于一般的被动抗震建筑中。其次,结构抗震技术与以往的抗震技术相比,由被动抗震向主动抗震转变。具体操作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的不同施工环节合理运用抗震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个建筑的阻尼值,从而释放能量,有效地保护震后的建筑。
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常用抗震技术
2.1 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基础隔震抗震技术
基础隔震技术包括多种类型,包括支座摆动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等。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控制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达到隔离的目的,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例如,在许多现代建筑中,建筑框架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材料制成。在这种结构框架中,通过控制构件面积和最小配筋率来达到抗震的最终目的。施工时必须在墙上安装必要的专用减震材料,圈梁必须合理连接。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性能。
2.2房屋结构平、竖向布置设计
在房屋结构设计中,最基本的部分是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布局。这两点是否科学合理,是一个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必须重点解决建筑物在竖向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问题。
因此,建筑物的水平和垂直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点是保证承重墙的水平和垂直部分应保持必要的完整性,二是承重墙的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应保持在同一点上。三是在设计竖墙时,要保证墙构件的中心较低,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顶重的问题。四是保证墙体本身的均匀性。
2.3科学合理的建筑基础选型
为了有效避免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有效地避免在地质危险区内建造建筑物,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建筑基础。为了提高建筑基础选型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筑地基的选择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进行选择;建筑物和其他建设设施应当建在地质均匀的岩土层上;其次,在施工设计之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检查,并为土质结构、地壳分析和施工地质的地下水情况提供详细的勘探结果,以保证地基选择的科学性;第三,有关建筑审批部门需要严格审查相应的建筑设计报告,确保科学有效的地基选择。
2.4注意建筑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合理性
科学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和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首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根据实际区域的需要,可以选择承载力和抗弯能力较强的材料,特别是在建筑物的纵向支撑结构中,可选用承载力较高的支撑柱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其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以选择更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来代替传统的方形结构。
2.5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一是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主要是利用控制构件来调整建筑物外部结构参数,从本质上保证抗震的实现。控制元件是调节载体,只需要少量的外部能量,以微弱电流的形式提供能量。目前,在阻尼技术的应用中,采用钥匙作为控制元件,整个控制系统由自动钥匙装置控制,使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可控液体阻尼装置和可变阻尼装置。二是主动控制阻尼技术。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按抗震等级划分的建筑物结构参数有很大的要求。抗震力是一种反作用力,通过反作用力与地震波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抗震的目的。其机理是施工单位在建筑物内建立传感系统。
2.6施工中的抗震加固技术
除上述抗震技术外,整栋建筑还可采用砌体和混凝土加固框架进行加固,同样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砌体加固处理是指施工单位用钢筋混凝土砂浆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施工人员必须先铺设钢筋网水泥砂浆。钢筋网可以用来为建筑物建立一个保护层,以避免墙壁裂缝。但是,这种方法在施工期不进行地基的综合抗震,仅适用于地震震级较小的地方。也可以在建筑物的相应位置设计抗震墙,以抵抗施工后的地震作用。如果有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上述砌体加固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须采用聚合物砂浆来增强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2.7建筑结构刚度设计
房屋的整体刚度也是影响房屋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点。高刚度的房屋在面对地震时能有效抵抗地震造成的破坏。刚度主要由完工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和钢筋决定。要根据房屋的具体要求,选用性能合适的混凝土和钢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保证房屋不同层次的刚度和阻尼相同。否则,如果刚度不够,房屋在地震面前容易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房屋更容易受损。但是,如果房屋的刚度过大,房屋的整体结构就会变得脆弱,在短时间内承受较大冲击时会产生无法估量的破坏。对于房屋的刚性设计,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适当的刚度来提高房屋的承载力。
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了许多高层建筑,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办公需求。然而,我国许多地区靠近地震带,地震灾害的风险非常高。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当前抗震技术的应用,做好建筑物的整体抗震处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努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结构和使用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威胁。在此基础上,建设单位必须应用优质高效的建筑抗震技术,切实提高建筑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邓钧天.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8(14):49+51.
[2]安少杰.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