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山东省临沂市
身份证号码:3713291984112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也得到了应用。与传统的建筑模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许多优点。装配式建筑施工速度较快,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节约了施工成本。本文主要探讨预制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运用探讨
导言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现代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化、模块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模式下,通过生产工厂构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源消耗。工厂制造完建筑构件后,直接运到现场组装。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工程项目的施工更加简单,减少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在当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装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概念
在传统的工程施工中,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缺点是混凝土搅拌和浇筑工作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有一定的工期限制。为了保证现浇混凝土施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而混凝土浇筑后,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养护,以避免混凝土强度和硬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但维护也会延误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与传统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势在于各环节的方便,因为施工所需的所有构件,如墙、柱、楼梯等,都是在施工前进行预制,只有装配工序在施工现场完成,就像砌块一样,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拼装,避免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弊端。装配式施工技术不仅能保证施工质量,而且大大减少了现浇施工工作量,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进度。同时,它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预制构件施工技术应用优势分析
2.1大幅度提高施工质量和质量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施工相比,预制构件的施工工艺需要提前完成构件的设计和加工,才能验收构件的质量,淘汰不合格的构件,以确保工程所需的零部件符合相关标准。然后,在施工前将构件提前运到施工现场,以装配作业的形式进行安装,可以减少施工中的失误率,保证施工质量。
2.2采用创新管理模式
在采用装配式建筑模式的过程中,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人工操作,构件的生产安装采用机械化操作,具有产业化、设计标准化的特点,保证了各生产环节的紧密衔接,而且每个工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保证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对于施工人员来说,也要不断学习,尽快用新的管理模式完成磨合,以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2.3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预制构件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由于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不需要以往的湿作业,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管理的效率。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模式相比,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近1/3的施工时间,提高现代建筑工程的效率。
3预制构件施工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控制要点
3.1施工准备
预制构件正式施工前,要进行严格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协调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和管理工作,确保各环节安全施工、管理得当、质量合格。构件组装前,技术人员要配合施工人员进行测量放线、定位安装、检查组装位置等准备工作,确保构件连接节点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要认真检查吊装施工设备、吊具等基础设施,及时排除设备故障,确保施工过程中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避免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3.2部件的运输和储存
设置构件的运输通道和存放区域,积极采取构件等材料的防护措施。构件进入施工现场时,应对预制构件进行全面检查。检验时应按设计图纸对构件的尺寸、外观、型号、数量、混凝土强度等进行逐一核对,避免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影响构件质量。另外,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5%时,方可运输,达到设计要求的100%时,方可吊装。构件质量检验合格后,按规范要求签收入库。材料管理人员应在不同区域存放不同的零件、强度、型号和其他不同的部件。存放前应确保场地平整,自流排水系统完善,避免雨天构件存放区路面积水对构件质量造成损害。构件存放时应特别注意预制构件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并采取一定的架空隔离措施。为提高工程施工速度,管理人员在监督构件存放时,应根据施工顺序、质量检验情况、构件受力程度等因素,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放置和标识,为施工环节提供方便。
3.3预制构件吊装工艺与质量控制
预制构件的吊装需要根据构件的种类进行,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吊装成本。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加强人、机、料的管理,提高现场吊装质量。在现场管理中,对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洞等进行检查。同时,按设计要求,对预制构件的预埋件、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预留孔位置等进行认真、深入的检查;必须要求生产单位对钢筋外露、夹渣等问题进行处理和修复。在装配式建筑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现场勘察与预制构件的连接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吊装中,要求员工做好定位测量控制工作,这关系到预制构件的定位、安装和标高控制。网络控制方法可用于平面控制。建立施工网格控制网,明确各预制构件的安装位置和水平度,提高预制构件的精度。在吊装过程中,根据工程和预制构件的要求选用合适的吊装设备,严格控制吊点的选择,保证整个吊装过程的稳定性,确保装配质量。
3.4预制构件的连接
最后,在预制构件和连接点的施工中,连接杆需要绑扎或焊接牢固。然后严格按设计规定的配比方法配置灌浆材料。灌浆时应根据钢筋密度情况,注意振捣质量,确保连接点符合设计要求。通过确定连接位置和选择连接方式,根据水平钢筋直径确定各节点所需的最小连接长度和最小尺寸。通过调整后浇段长度,使墙板尺寸标准化。
3.5预制层合板安装工艺
预制层合板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安装技术的频率很高。预制层合板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通常将层合板与工作层的距离控制在30cm。然后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和特点,适当调整层板的安装方向,确定准确的方向。为了保证层合板不受损伤,有必要保护层合板不受材料消耗的影响。施工人员应根据吊装板的实际特点,选择合理的预制挂板安装方法。为了保证吊板之间的紧密性和稳定性,通常采用模块化吊装方式。层板安装时,应在底部加设临时支撑,以保证层板的稳定性。吊装完成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架。叠层板的安装将按水平顺序进行。当其中一层安装完毕后,混凝土即可用于浇筑施工。施工人员应注意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处理,确定养护时间和方法,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3.6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装配式建筑模式施工中,现场浇筑混凝土的部位还有很多,如PC板、预制叠层板等,对于PC板,施工人员在浇筑过程中必须确定混凝土的强度标志和高度,并始终保证浇筑顺序是自上而下,从而保证了施工后的质量。
结语
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需要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的研究。从目前各种施工技术的应用来看,预制施工技术不仅施工效率高,而且能耗低,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建筑工程质量。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不足,还需要结合实际应用不断创新,不断优化施工环节和操作技巧,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促进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爱彪.浅谈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居舍,2020(36):123-124+144.
[2]杨贺龙,谭炳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散装水泥,2020(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