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小霞
志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陕西延安 717500
摘 要: 本文根据志丹县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实践工作,对志丹县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便于指导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关键词: 水库移民 基础设施 思考 对策
一、基本概况
志丹县大中型水库移民主要来自王瑶水库修建时搬迁的农村移民,涉及7个乡镇(社区),42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现状人口1083户4502人,占全县总人口155129人(2020年)的2.9%,占全县农村人口60628人的7.43%。从移民安置地域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杏河镇、永宁镇和侯市中心社区,双河镇、义正镇、旦八镇和保安镇 4个镇有零星分布。其中涉及杏河镇12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593户2419人,占移民总人口的53.74%;侯市中心社区12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168户691人,占移民总人口的15.36%;永宁镇8个行政村,15个村小组,260户1138人,占移民总人口的25.29%;双河镇4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2户223人,占移民总人口的4.95%;旦八镇1个行政村,1个村民小组,4户15人,占移民总人口的0.3%;保安镇4个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5户13人,占移民总人口的0.29%;义正镇1个行政村,1个村民小组,1户3人,占移民总人口的0.07%。从性别看,男性2567人,占移民总人口的57%;女性1935人,占移民总人口的43%;其中劳动力为2296人,占移民总人口的51%。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50岁以上的移民群体占30%,50-40岁的移民群体占15%,40-20岁的移民群体占25%,20岁以下的移民群体占30%。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移民群体占10%,初中文化程度的移民群体占30%,小学文化程度的移民群体占30%,文盲或半文盲的移民群体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普遍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缓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总体尚未形成格局,缺乏支撑和带动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后劲不足。移民的收入普遍低,其构成比较单一,主要靠种植小杂粮、发展苹果产业、外出打工等,全县水库移民人均纯收入比当地群众少1500-2000元,一般为当地群众收入的60%左右,而且移民与当地群众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二是居住环境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移民安置区大部分在偏远的山村,或是深山老林区,自然条件十分差,群众普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加之土地的匮乏,农作物种植比较单一,几乎没有太多的东西拿去交换。道路状况很差,近几年,随着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井场道路的兴修,曾给一些移民村通村公路带来了方便,但由于得不到很好管理,经常被洪水冲毁,又缺乏资金维修。因此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村依然交通不便,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是地表水水质差,人畜饮水困难。志丹县地表水资源匮乏,仅有的水源含氟过高,而移民村地理环境特殊,水源本就短缺,有的村人畜饮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一些村组靠集雨解决人畜饮水。加之近年来,石油工业的开发,造成大量地表水污染严重,移民生产生活用水更加困难。
四是教学条件差,移民文化素质普遍低。
由于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移民经济条件差等原因,部分移民和移民子弟不能及时接受教育,造成移民及移民后代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质普遍低,并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多数移民主要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缺少一技之长,外出务工人员较少,收入偏低。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移民群众生产发展和收入提高的“瓶颈”。
五是医疗卫生设施落后,移民就医难。由于移民居住远离城镇区,医疗救治困难,大部分移民对于头疼脑热之类的病,采取不去治疗、硬扛的办法,实在不行就用偏方治疗,严重影响移民的身体健康。
六是劳动就业渠道少,移民收入普遍低。一些移民子女学校毕业后,本地就业渠道少,而可以种植的土地又少,许多人闲呆在家,导致劳动力过剩,影响着移民群众的收入,也给移民安置地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七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大部分移民安置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小,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移民安置区,地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
八是人均基本农田少,土地质量差。全县水库移民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亩,加之退耕还林的实施,将一些小于5度的坡耕地和离村、离公路近的地块退为林草地,而兴修农田只好选在大于5度的坡耕地或离村组远的地块,土地质量差,粮食产量低。
三、对策建议
一是规划先行。依据志丹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各行业“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有关行业专项规划,编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需要与可能,对各规划涉及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复核筛选,对上述规划没有涉及到的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加大基本农田、饮水安全、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劳务输出、通讯网络建设力度,促进移民村群众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的经济社会与当地农村同步发展。
二是强化领导。按照“政府领导、分级负责、部门管理、加强协调、社会监督”的原则,县政府对全县移民工作总负责,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移民工作,建立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加强对移民工作的支持,加大扶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力度,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县移民办,做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建立机制。各行业、各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加大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倾斜,优先安排、优先实施,加快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要加大对移民村组扶持力度,调整完善移民扶持专项资金筹措办法,稳步增加移民专项资金收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关心移民、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做好项目招商引资等服务工作,加快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跟进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严把工程规划、立项、设计、施工、验收关,规范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项目建设检查和质量监督。严格各类建设资金的管理,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部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实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自觉接受项目区群众和社会监督。
五是依法保障。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县域配套法规,把近几年来扶持移民发展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规范化,依法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化解利益纠纷,保障移民合法权益。健全执法体系,推进综合执法,加强执法检查, 提高执法水平,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培养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