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森林城市建设探索——以哈尔滨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第36卷第8期   作者:刘欢
[导读]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尺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建设,找寻适合北方地区气候特征与植被特色的城乡绿化模式
        刘欢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尺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建设,找寻适合北方地区气候特征与植被特色的城乡绿化模式,从森林城市特征入手,介绍森林城市建设特征与北方地区城市生态发展的契合点,提出在北方地区推广“城市森林”模式的可行性与建设措施,为北方地区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城市绿化系统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城市、生态治理、气候适配
        引言
        本世纪初我国引入“森林城市”的概念,经过不断地实践建设检验,目前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国家森林城市的特征
        森林城市是我国目前建设规模与影响范围最广的城市绿化生态体系,不仅包含了城区与近郊,还包含了城市远郊及所辖的市区县,体现了区域性的生态网络建设机制。在城市生态战略点及生态廊道位置建设高标准林带、林网以及植物园、森林公园等,构成以林木为主体,总量适宜、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立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打造林带蓝网,森林公园、城区公园及园林绿地相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植被效益,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乡土树种使用、城市森林的自然度和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二、国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性与建设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建设森林城市是面向整个市区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是一个区域性的绿化概念,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森林城市建设比传统的绿地系统建设更能发挥整体功能,统筹城乡资源,建设更为广泛的区域性城乡生态系统。
        (二)城郊森林有利于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
        中心城区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加大,在城市周围战略性的保留大片的城郊森林,对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促进城市空间扩张转为组团式方向起到了限制、切割等重要作用。同时,城郊大片的森林作为区域生态系统向城市延伸的楔形廊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城市的通风及输氧廊道。
        (三)构建具有北方特色的绿化生态环境,恢复城区内乡土植被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一些物种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许多鸟类等动物迁徙的驿站,在维持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大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绿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和保护本地乡土树种,可以使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呈现强烈的地带性植被特征,从而形成具有明显北方特色性植被景观,也促进了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建立。
三、哈尔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与可行性
        (一)森林城市的建设基础
        哈尔滨市地处张广才岭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的区域,森林资源集中且丰沛,松花江水贯穿西东,田水林城交错分布,整体呈现团山环抱,碧水穿城、星湖散布、水网纵横的形态。城区内丰沛的内河水网系统为建设“林网——水网”化森林生态体系提供了先决的条件。而植被资源方面,哈尔滨地处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满洲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汇合处,是植被类型以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草甸草原、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等森林类型为主,常用的乡土植被栽培品种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柳、榆等41科92属332余种,丰富的本土林木资源为打造森林城市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二)森林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哈尔滨市是典型的寒地城市,其乡土植被群落主要是以各类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等森林植被类型为主,因此,遵照生态适宜性选择,恢复乡土植被群落,城市森林建设更有利于哈尔滨市城市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近自然林模式的城市森林,其低养护、少维护的绿化管理模式更适合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

城市森林建设更注重绿地内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生物多样性以及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因此其建设模式更自然,一是树种选择主要为乡土树种和原生森林植被,强调体现本地特色森林景观。二是减少对于植被的精细化管理以期通过完善健康的植被群落,形成自然的北方森林特色景观,因而这种模式更适用于植被生长速度缓慢的北方地区。
四、哈尔滨建设森林城市的措施
        (一)转换绿化建设思路
        1、功能性转变:从注重视觉景观效果向以生态性为基础,视觉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兼顾的方向转变;强调建设均衡合理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2、建设模式转变:从注重绿化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的转变;通过改善绿化结构,构建稳定健康、具有明显地带性特征的乡土森林生态系统,从而提升单位绿化空间的生态效益,实现绿化效益从量到质的转化。
        3、建设方向转变:从集中在建成区的内部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强化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一体建设的理念,实现全市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从而使得森林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得到均衡合理的配置。
        (二)合理布局、规划先行
        建立以山地森林、平原防护林、城区大型林地为主,片、带、网相连接的生态保障林体系,围绕林和水两条主线,以城区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重点,结合湿地保护与恢复,全面整合山地森林,道路、水系、沿江各类防护林、苗木基地、城区绿地、城镇村庄绿化等资源,合理布局森林生态体系。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优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统筹规划森林资源配备,明确城市建设目标,制定工作方案,指导城市森林绿化建设。
        (三)多层次、多梯度建设
        针对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哈尔滨市的森林城市建设应强化周边大环境支持和防护林建设。根据哈尔滨自然地理情况,实施城区绿地、城郊森林、远郊农林生态系统的有机连接,将近郊森林引入城市,形成区域性的绿化环境城乡一体化,通过结合山水治理恢复山川河谷林地,涵养水源;结合道路交通建设提升道路绿化的质量与水平;结合自然资源保护建设自然景观生态林;结合国土资源整治将废弃地、五荒地、沙化地等闲置土地整合归并为大绿化生态用地结合苗木基地建设,建设森林公园等,实现生态环境的效益最大化。
        (四)强化水网优势,构建蓝绿相间
        依托哈尔滨市优越的滨江资源及丰富的内河水系资源,在建成区内实现“水网化”的同时,依水建林、以林涵水,形成了林水结合的自然景观带,有效地发挥保护河流、连接城内外森林、湿地的生态廊道功能,同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休闲空间。
        (五)结合绿道建设,完善城市森林功能
        城市内的森林资源既有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也必然承载了城市内居民的游憩功能。由于城市森林体系的各项特征与城市绿道网络建设重叠,因而,哈尔滨市在建设森林城市的同时,也应考虑将城市森林建设与“绿道网络”建设相结合,通过绿道网络建设丰富城市森林体系的服务性功能,同时城市森林也为哈尔滨市建设区域性绿道网络提供了建设载体。
        (六)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藤优化组合
        针对哈尔滨市寒地城市的气候条件与植被分布特征,哈尔滨市建设森林城市在树种选择上应以乔木为主体,一方面,因为乔木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林分蓄积,其生态效益远大于其他植被类型;另一方面,大面积的乔木林带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环境区,从而促进健康植物群落的成形。同时通过植物喜光性、分层性、耐阴性和物候期的选择,模拟自然植被中乔灌草组合,建设完整的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物种多样性,最终实现完全遵循自然化规律的以地带性森林为主的近自然森林。
参考文献
[1]王建 洛阳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林业科技期刊 2010
[2]范琼雯 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概念与建设实践 四川林业科技期刊 2016
[3]江泽慧 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 科技和产业期刊 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