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 张海军
神东煤炭集团补连塔煤矿综采一队,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200
摘要:在多年的煤矿开采历程中,矿区形成了大范围的采煤沉陷区,导致区内土地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物损毁、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总结矿区采煤沉陷区特征,提出了采煤沉陷区治理思路、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采煤沉陷区损毁特征;治理思路;措施及建议
1域内煤矿相关情况
某矿区采煤沉陷区位于我国西南川滇交界部的境内,矿区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是国家规划煤矿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1矿区煤炭资源开采经历基本建设期、稳定生产期、快速发展期、转型优化期等4个时期,伴随着采煤沉陷区的逐步扩张矿区属于国家规划煤矿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煤炭基地,是区域生产与生活用电的基本来源。矿区历史上从事煤炭开采绝大多数煤矿是开采国有煤矿不能利用的边角余煤和未计算储量的薄煤层、极薄煤层,并与(集团)公司签订资源限采协议,规定了各小煤矿的开采范围、开采煤层、限采高度等。因历史遗留问题,区内存在大量的矿业权平面重叠问题,即“楼上楼”、“楼中楼”开采情况。矿区和城区纵横交错、管辖范围的纵横交错、治理责任的纵横交错,导致矿区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责任难以界定。城区被采煤沉陷区包围,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多年的煤矿开采历程中,矿区形成了大范围的采煤沉陷区,导致区内土地和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物损毁、矿山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及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采煤沉陷区损毁特征
2.1煤层赋存特征
矿区为宽缓的向斜构造,单个井田内多为单斜构造。矿区含煤地层为三叠系上统大荞地组(T3d),属陆相沉积含煤建造,含煤多达132层,煤层总厚度74.85m,其中,可采煤层73层,可采总厚度只有58.5m。在73层可采煤层中,煤层厚度在0.8m以下的极薄煤层有37层、占51%,煤层厚度在0.8~1.3m的薄煤层有25层、占34%,煤层厚度在1.3m以上的中厚煤层11层、占15%,矿区是以极薄煤层和薄煤层为主。区内煤层倾角20°~50°,煤层间距在3.0m以下的近距离煤层居多,约占45%,煤层间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属于倾斜-急倾斜、近距离、极薄-薄-中厚煤层群。
2.2采煤沉陷区位置特征
因矿区“先生产、后生活”、“先工业、后城市”的开发模式,使矿区采煤沉陷区具有“城在矿中、矿在城下——矿区和城区纵横交错,国有大矿工业场地在西区、矿区范围在仁和区——管辖范围的纵横交错,多个矿业权开采范围重叠——治理责任的纵横交错,西区管城市、仁和区管农村——行政区划纵横交错”的特征。城区被采煤沉陷区包围,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2.3采煤沉陷区损毁特征
同一区域内的采煤沉陷区存在大量的矿业权平面重叠问题,甚至是3层重叠,覆岩地表受多次重复采动影响,层间相互叠加重复采动、地方小煤矿非法开采国有大矿预留的永久保安煤柱导致地表损毁严重。区内因长时间的大规模重复开采、气候干燥少雨,导致地表植被普遍不发育,特别是煤层露头附近的急倾斜煤层群浅埋深开采区域,地面塌陷、地表裂缝、“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因地层不均匀沉作区,直接导致地面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结构受损,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区内矸石山星罗密布,压占大量土地和威胁部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表水严重枯竭、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区内大量关闭矿井综合生态环境、社会民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2.4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
矿区和城区纵横交错、管辖范围的纵横交错、治理责任的纵横交错,导致重点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责任难以界定。
根据调查:采矿权已灭失的采煤沉陷区占50%,关闭煤矿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的责任主体灭失、治理责任难以界定的采煤沉陷区占30%,现有保留煤矿年年亏损严重,无力承担治理责任、治理责任难以界定的采煤沉陷区占15%;现有保留煤矿治理责任清晰的采煤沉陷区占5%。由于重点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主体95%以上已灭失或难以界定,属于主体已灭失的采煤沉陷区和已闭坑的历史遗留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由人民政府承担;现保留煤矿造成的界定清晰的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由保留煤矿承担,人民政府监督其按照规范要求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
3采煤沉陷区治理思路
当地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实施了一批避险搬迁、工矿棚户区改造、特色农业、生态产业和清洁能源发展等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投入综合治理资金约2.34亿元,一定程度改善了采煤沉陷区的生态、发展环境和群众居住环境,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十四五”期间,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解决采煤沉陷区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坚持资源开采与沉陷防治同步、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结合,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厘清责任为前提,以开发利用为主导方向,统筹谋划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以改善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首要任务,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为支撑,以培育发展接
续替代产业和促进就业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的进展,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加快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棚户区改造,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加大结构调整,培育转型产业,聚焦阳光康养旅游优势,发展特色服务业,完善政策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促进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实现攀枝花城区与采煤沉陷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力争到2023年,全面建成全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示范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
4措施及结论
(1)推广绿色开采技术
矿区保留的煤矿应大力推行减沉开采技术,因地制宜推行充填开采、条带式开采、保水开采、采煤沉陷区动态预治理等先进手段,降低采煤沉陷影响,使煤炭开采对矿区环境的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2)弱化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划分
矿区大量煤矿已关闭,(集团)公司亏损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界定困难,建议弱化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责任划分,由地方政府统筹,相关企业量力出资,进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3)优先支持能形成采煤沉陷区经济良性发展的项目
矿区已步入资源枯竭期,地方接续替代产业刚刚起步,区内经济转型发展困难。建议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发展“阳光、康养”绿色能源和旅游产业,提升钒钛和钢铁产业高端制造水平。
(4)完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的领导和组织管理机构
建议调整完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政府职能部门划分,细化各成员单位及职责,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十四五”综合治理工作。
(5)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支持建设条件成熟的综合治理项目
矿区采煤沉陷区已经被纳入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建议积极争取国家以及四川省政策和资金支持,统筹多方资金,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炳南,郭文砚.我国采煤沉陷区现状、综合治理模式及治理建议[J].煤矿开采,2018,23(2):1-4.
[2]李凤明.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煤矿开采,2011,16(3):8-10.
[3]李永金,龙军.四川省采煤沉陷区及综合治理探讨[J].中国煤炭,2020,46(10):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