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

发表时间:2021/8/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9期   作者:朱仕诚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朱仕诚
        广东东图规划科技有限公司 51063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增强土地资源发展的均衡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优化为城市高质量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我国新形势背景下,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可以有效缩短土地管理时间,其具体功能的核心标准由该地区土地利用质量所决定。本文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方法
        引言
        为应对严峻的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形势,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党的十九大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中,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
        人与自然都是生态修复活动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受益者,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为生态修复的内涵所在。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经历了多重变化:远古时期的人类无法科学解释自然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因此出现了“敬畏自然”甚至是“崇拜自然”的客观唯心主义。“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等主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哲学思想。近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呈现“主客二分”的特点。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修复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修复实践中,应遵循“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原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自然或近自然恢复(naturalization)、再野化(rewilding)等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手段(nature-basedsolution,NBS)。从“两山”理念和人与自然关系来审视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内涵就是将“自然为主,人工为辅”作为修复原则,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发展作为最终的修复结果。
        2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
        2.1总体定位目标
        为了有效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的合理性,有关部门需要结合现有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树立正确的定位目标,为后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结合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落实现状得知,将总体战略、功能区域战略有效结合,并合理判断国土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以此作为核心,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2.2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并行
        国土规划就是对国土资源进行部署,明确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工作内容,从而不断加大我国资源保护力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按照统筹兼顾的管理原则,制定合理的国土资源战略布局,谋求国土开发工作的整体性,强化国土资源利用的科学性,更好地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布局,有效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对于特殊指标的应用,尽可能地约束管理城市周边县区的土地建设行为,确保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的战略目标。土地规划管理是按照土地管理计划内容,对中心城区和储备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展现必需的监管功能。而国土空间规划是将保护生态自然作为主要目标,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各级政府提供必需的理论策略,完成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规划,实现社会共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两屏三带”的内容,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谋取生态平衡,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优化土地结构作为核心目的,整合国土空间,按照统一指挥的战略部署,有效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土地规划管理能力。
        2.3优化治理规划目标
        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特点可知,以非农建设耕地为核心目标,加强土地治理规划,能够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对于相关部门来讲,要根据土地综合治理现状,针对各项治理活动,加大监督力度,遵守节约用地原则,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同时,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现状,针对开发效率比较低的区域,加大生态化治理力度,有效减少能源损耗。
        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
        3.1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向城市规划靠拢
        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特点,整合生态恢复的规划工作,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有效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过渡空间的快速发展,为生态修复工作赢得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例如,为了保证整个生态的恢复规划工作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实施并满足我国国土空间管理的需要,相关人员需要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生态恢复规划工作计划———必须切实整合我国当前国土空间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明确国土空间生态恢复规划工作的现状,加强生态修复工作的合作,有效确保整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2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智慧化研究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化、智慧化平台,是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平台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生态修复管理效能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借用“大智移云”新技术,将生态学原理进行信息化和模型化表达,指导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环节,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智慧方案。笔者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现状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实现生态问题的快速、精准识别,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选址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创新突破生态工程智能化设计,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提供数字化系统方案;三是开展生态修复效果信息化监测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评估信息化平台,建立全覆盖、多尺度、定量化的自然资源监控和生态安全保障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动态跟踪、风险预测、及时预警。
        3.3扎实技术支持并制定编制计划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措施为辅,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科学领域,编制国土空间生态恢复计划,确定生态恢复工程和调度的理念、思路、目标、重点任务、主要任务。同时,针对重点任务和重点生态问题,制定专项规划,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模式和配套技术,指导实施重大的生态工程。
        3.4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利用特点,合理选择规划指标,并遵守分级发展原则,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并对既有的规划方案进行改进,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控制目标。相关人员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土地开发目标,并逐层分解,采取合理的管控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土地年度规划方案,但需各个部门的审核通过之后方可实施。我国在土地管理环节实行两级发展制度,第一级的发展管理制度主要以土地用途为核心,采取自上而下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通过加强总体规划,更好地反映上级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的意图,对土地发展权起到一定管控作用。第二级管理主要是地方政府对社会或者市场进行管控,主要表现为“一书三证”。
        结语
        虽然我们可以成功地将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恢复到退化的生态系统,但生态恢复不能替代保护,恢复的希望也不能用来证明破坏或不可持续的使用是合理的。实际上,恢复可能无法成功重建完整的本地物种集合或原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全部范围。基于现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国土生态修复规划概念框架和实践方法,用于开发基于合理生态学原理并得到经验证据和建模方法支持的生态恢复计划,它们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并且在社会上可以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夏晖,张箫,牟雪洁,朱振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探析[J].环境保护,2019,5(09):36-38.
        [2]刘家铭.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J].砖瓦世界,2019,(16):294.
        [3]旷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6):133-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