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

发表时间:2021/8/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9期   作者: 杨爱飞 秦婧
[导读] 我国地域广阔,耕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小
      杨爱飞  秦婧
      玉溪市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工作站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我国地域广阔,耕地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小,为了解决当前的土地矛盾,还应该重视起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以及土壤的改良培肥工作,以便可以全面改善或消除耕地主要限制因素,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水平,同时也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就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壤改良培肥
      引言
      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十六字方要求,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数量建设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良培肥耕地土壤,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1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其具有明显的布局合理化、农业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环境生态化等特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不仅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有利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产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奠定良好基础,真正的提高了农村的综合发展水平[1]。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效
      随着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我国也越加重视对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高标准基本农田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各地通过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升耕地质量进行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使得新增耕地2.8万hm2,土地利用率提高15.1%,在一些沟渠田坎、盐碱地、荒草地的治理商业区的较大成效,而且还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使其耕性不断提高;二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发现其能够提高粮食产能6.2×108kg,年增产值2469.4万元,相比于原有耕地的产量来说,其平均单产增加109.3kg/667m2,净增利润80元/667m2以上;三是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往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肥料来提高耕地的肥力,并且使用一些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不仅污染土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会造成较大的破坏,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因而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2]。
      3土壤改良培肥措施
      3.1耕地土壤培肥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利用化学肥料来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忽视了农家肥的使用量,据调查,区域内使用农家肥的种植户不到1%,而长期使用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失衡,土壤板结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土地的耕性变差,生产价值不断下降,甚至影响到后续作物的生长,并导致绝产的情况。中国农村“地靠粪养、苗靠粪长”的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用有机肥料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因此应该重视起有机肥的使用。

在土壤改良培肥中,一是增施有机肥,如人粪尿、堆肥、土渣肥、沼气肥等有机肥料,丰富植物营养元素,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提高土地的耕性;二是利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并起到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的作用,据实验统计:玉米秸秆还田500~1000kg/667m2,小麦秸秆还田300~500kg/667m2,耕地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5.6%~5.9%,全氮提高1.1%~4.3%,有效磷提高1.5%~13.3%,速效钾提高5.7%~11.3%,pH值变幅0.2~0.4,阳离子交换量提高6.0%~9.0%等,在这样的地块上进行农作物的生产也会大大提高其产量,比如玉米增产10~110kg/667m2,小麦增产16~30kg/666.7m2,有效的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三是利用土壤改良剂等技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质量;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有效地提高土壤墒情,增加耕层地温,使作物生育期提早2~7 d,土壤湿度增加5%左右,同时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及生物之间的关系,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渠道防渗能力,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沙荒地的开发利用。四是可以通过多种种植方式轮作改土培,比如在田块调型改造区以水旱轮作方式为主,促进土壤熟化,或者中式蚕豌豆、黑麦草、紫云英等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长且能改良土壤的作物,这些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根瘤菌固氮、压青腐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有效的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后续农作物的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盐碱化耕地土壤改良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地,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会导致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这样的土地往往会抑制出苗,因此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是盐碱地面积较广,也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方法来提高盐碱地的利用效率,以便扩大我国的耕地面积,提高人均耕地的占有水平。在盐碱地的改良中,首先需要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以便可以将地下水降至临界深度以下,之后要综合利用灌溉、生物、化学、农机、农艺等改良措施,以此不断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以及碱化度,比如施用500~1000kg/667m2脱硫石膏或磷石膏,可以使其,pH值降低0.10~1.15,全盐含量降低0~3.66g/kg[3]。
      3.3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
      在自然界中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够自然形成1cm厚的土壤,要想达到可以耕作的标准,需要20cm,因此其需要形成的时间更长,这也充分说明耕作层土壤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的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其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将耕作层土壤当做一般的土料使用的情况,有的填埋,有的废弃,造成肥沃土壤资源的巨大浪费。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是将建设占用耕地项目区作为剥离区,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开发、土地复垦等土地整治项目区作为利用区,与此同时还需要借助工程手段剥离耕作层土壤,然后将其覆盖到利用区,增加利用区耕作层土壤厚度、改善土体构型、提高土壤养分水平的耕地质量建设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耕地的精华部分,以便更好的应对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数量增大的恶劣局面。而且经过优质耕地的建设也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是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还应该结合当地的耕地实际情况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并通过改进灌溉技术不断提高农田的生产价值,并且重视当地耕地资源的综合治理工作,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高质量建设,以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玥.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82.
      [2]王晋民,李铮.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及建设内容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07):56-59+62.
      [3]邹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农业新篇章[J].四川农业科技,2018(07):7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