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集团军跨区机动装备保障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9期   作者:孟维滨 廖兴禾 徐兆文
[导读] 跨区机动是为达成战略战役目的,增强某一方向上的作战力量
       孟维滨  廖兴禾 徐兆文
       航天工程大学  北京 怀柔 101400  
       1 引言
       跨区机动是为达成战略战役目的,增强某一方向上的作战力量,跨越战区的机动行动,是从战略纵深地区向作战地区实施战略性机动。习主席在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的开训动员令中对全军部队提出“加强应急应战训练”的新时期要求,再加上世界安全形势波谲云诡,我国周边及国内的不稳定因素犹如附骨之疽般难以祛除,这都要求我们陆军集团军部队要具有随时应急应战的能力,快速应对各突发事件并向沿海、周边及其他“热点”地区进行跨区支援作战,这是新时期新体制下集团军部队的使命课题,也将是我军未来的主要作战形式。随着国际国内军事斗争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军装备保障编制体制的深化改革,加强研究跨区机动中的装备保障,对于提高应急应战能力和装备保障水平,把保障力转化为战斗力,确保“打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2 集团军跨区机动装备保障的主要特点
       信息化条件下,陆军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使得集团军跨区机动的地位更加突出。部队能否顺利按时抵达遂行任务地区是关键。然而,复杂的机动背景,信息化装备和作战方式的不断发展,我军部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使得跨区机动装备保障呈现出新的特点和面临诸多新的矛盾。根据世界上爆发的几场信息化局部战争和我军开展的多项跨区机动演练,跨区机动装备保障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机动任务突发,装备保障时间紧、强度大
       跨区机动任务往往是在某个方向或地区突发情况的背景下进行的,集团军在紧急情况下受领任务的条件下,需要快速机动到任务区域并适时展开。这就要求装备保障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保障准备并投入到保障行动中去,确保任务部队能够快速机动至任务地区,准备时间短、要求高;同时,跨区机动动用高技术装备种类多、型谱杂,装备受损情况无法精准预测,装备保障力量要供应大量维修器材物资,导致保障行动强度大,任务繁重。
       2.2 武器装备多代并存,装备保障要求高、综合性强
       一是当前我军装备处于更新换代、新老交替的阶段,多代、多种、多元武器装备共存,装备型号复杂,导致装备保障要求水涨船高;二是装备科技含量逐步增高,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计算机、新技术等高技术的综合运用,武器装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零配件和软硬件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装备保障呈现出起点越来越高,综合性、全面性要求越来越强的显著特点。
       2.3 集团军跨区机动节奏快,装备保障时效性强、随机性高
       以抢救抢修为主的装备技术保障,时效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在新时期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或事件发生突然性加剧,节奏加快,作为支援力量能否快速机动到达指定地域展开行动,很大程度上影响进程甚至战局,这就使得可用的装备保障时间都大大压缩,从而对装备保障的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如何提高技术保障效率,是在各个装备保障任务背景下都应考虑的首要目标。并且在军旅营新体制下,使部队高度合成化,要求部队机动灵活,作战模式灵活、快速、高效,所以针对各种任务下的机动装备保障的时效性、随机性要求也更强、更高。
       2.4新体制下保障元素多元化,装备保障指挥强度大、协调难
       在新时代作战条件下强调联合作战,军民融合,集团军作战力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类型、各种样式的武器装备被多元化使用,对应的保障力量也随之增多。随着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模式的深入发展,保障力量既有军队内部的,又有地方支前的企业以及合同商,保障力量来源广泛、多元组合。来自不同领域、各个单位临时组建的保障群,在机动路线长、背景复杂、情况多变的条件下,装备保障呈现出组织复杂、指挥强度大、协调关系难等新特点。
       2.5 保障行动相对透明化,装备保障力量防卫弱、生存难
       随着远程精确打击手段的广泛运用,相对高精尖武器作战而言,装备保障力量本身缺乏防护手段,自身防卫能力相对较弱,保障行动相对透明,将是敌方重点打击目标。再加上装备保障机构人员、装备和设施疏散隐蔽困难,装备机动和作业目标大,使得伪装防护难度加大,装备保障力量生存难。
       3 集团军跨区机动装备保障面临的问题
       3.1保障理论法规陈旧,保障秩序不统一
       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后,装备技术保障的体制、保障内容和保障对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技术保障,向兵种合成的综合型技术保障转变,原有的保障理论水平已不能与之相适应,发展相对滞后。当前,与集团军应急跨区机动相配套的装备保障理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保障方面,保障理论相对比较陈旧,导致集团军装备保障能力难以满足遂行任务的需求。加之新编制体制下装备保障法规还不够完善配套,装备保障缺少一定的依据和标准,从而造成了装备保障秩序的不统一。
       3.2 保障装备发展滞后,任务功能不配套
       一是保障装备的机动性差,满足不了伴随保障的要求。集团军现有保障装备大都越野性能、机动能力较差,一旦进入动态,就容易出现掉队、趴窝等情况,容易滞后部队的行动。而跨区机动支援作战的特点决定了装备技术保障必将是在“动”中实施保障,这样,实施跨区机动中的伴随保障效果会大打折扣。二是检测、监控和保养设备手段落后,功效低。老的维修装备对于新装备的保障能力有限,对部分装备的维修、检测等只能凭经验,已满足不了装备维修保障快速、及时和准确的要求。三是新体制下保障装备与所担负的任务不配套。目前集团军本级、旅所新编制的保障装备的品类基本相同,在分工、对象和任务方面很难形成明确的保障梯次。
       3.3 保障人员缺编断档,高素质人才短缺
       一是集团军现有保障专业人员缺编断档,改革新体制下重新整编分配了装备保障力量,导致有的单位维修人员短缺,少数工种出现断档现象,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基层部队尤为明显。二是保障人员素质较低。部队修理分队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文化素质偏低,而且技术单一,装备保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保障能力不足,与完成保障任务的标准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随着信息化新装备的配发,尤其是无人机、雷达、卫星、通信、电抗和导航等装备,信息化程度高、技术复杂、维修难度大,装备保障暂处于依靠厂家技术人员保障的阶段,本级素质全面的保障人才短缺,缺乏既懂装备保障指挥,又懂装备保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4 保障训练水平较低,实战化演练不够
       一是专业训练信息化程度低。近两年的战术演习显示,装备保障还是按照传统的分组模式,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和针对性较低,导致装备保障指挥缺少依据,不能实现损坏装备的实时、适地及适量的精确保障。二是贴近实战的综合演练水平相对较低。修理分队平时大都在修理工房、车间内作业,而在野战条件下的应急保障及各种情况的处置等课题显得经验较少,导致实兵对抗演习中自我保障的信心不足,依靠厂家保障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实战化装备保障环境和训练场地建设还有欠缺,没有构建实战化训练平台,实战化的班组协同和分队综合训练难以展开,装备保障训练器材、教材和配套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大差距。
       4 集团军跨区机动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及对策
       针对以上新时代新体制下的这些特点矛盾,制定相应保障措施,补齐短板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必须要面对的使命课题。
       4.1 紧盯装备保障需求,加快装备保障理论和条件建设步伐
       一是创新装备保障理论,构建新的保障理论体系。着眼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对跨区机动装备保障的具体要求,研究探索新的装备保障理论,形成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装备保障理论。二是抓紧新时期新体制下装备保障相关法规政策研究,正规保障秩序,使新体制下的装备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健全更新完善机制,使装备保障理论法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三是更新装备保障理念,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军民装备保障先进理论,形成适合自身装备保障建设的发展理念。四是抓紧配套保障设施设备研究,改变保障装备发展滞后的局面,积极研制开发平战一体、功能齐全、轻便高效的工具设备,不断提高装备管理、维修的效率,以便于在跨区机动的抢救、抢修等活动中实施装备快速的互换、互救和互修等先进技术手段。
       4.2 强化装备保障人员素质,完善培任机制
       一是针对跨区机动装备保障特点,加强快速机动、快速抢救能力的训练,切实做到全面训练重点掌握,不断提高保障人员专业素质和保障能力。二是按技术保障人员的结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训练体系,尤其是“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等综合训练,以提高专业训练的起点;三是要完善人才培任机制,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信息化高技术专业知识的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和厂家指导不断提高保障人员专业素质;四是院校培养和在职训练相结合,确保专业人才队伍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采取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内在动力、实施严格奖惩制度等措施,为部队保留军事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和技术精湛的专业保障人才,防止人才盲目地流失。
       4.3构建智能化装备保障平台,提高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
       一是建设装备保障信息化网络。按照“固定建设与野战建设相结合、平时建设与战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多种通信手段,构建横连各指挥保障机构,以及纵贯各梯队、保障分队的装备保障信息网络体系。二是建设与装备保障需求相适应的各级指挥自动化系统,建成集团军与各旅融为一体、作战系统与保障系统融为一体以及装备保障与后勤保障融为一体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做到信息传输网络化、情报获取实时化及装备保障精确化,以适应日趋复杂的装备指挥控制。三是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网络系统,装备保障人员可以对装备进行实时监控,最大限度避免盲目性,实现实时、适地和适量保障,并能快速、高效地识别和修复故障,提高装备保障效率。
       4.4 瞄准跨区机动装备保障任务,抓好装备保障准备和训练
       平时经常性装备保障训练是战时的基础和立足点,只有做到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针对跨区机动保障的特点,切实做好平时经常性的装备保障工作,是完成战时装备保障任务的前提。一是针对跨区机动保障中的影响因素,提前制定并不断完善优化跨区机动装备保障方案。二是以保障任务为引导,积极开展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以保障任务、对象、时效为导引,针对跨区机动的地理环境、机动路线及保障方式等基础要素,设置实战环境,在困、危、急条件下锤炼保障能力。三是从实战出发,严格落实“三分四定”等战备秩序,切实提高保障装备的完好率和配套率。补齐配足部队各级战备器材的储备量,从细从实做好战备物资器材的准备工作。四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考核标准。从保障打赢出发,制定考评机制,按照仗怎么打、装备保障就怎么训、考评标准和条件就怎么设的方法,做到训战一致,训考一致。
       4.5 立足灵活进行科学编组,创新装备保障模式
       在部队机动时,车辆装备维修保障应急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部队机动效率,为此,必须围绕部队机动特点、方式和环境等综合因素,突出重点,合理编配装备保障力量,有针对性地形成装备保障体系,以适应综合抢救、抢修和跨区机动“动”中保障的需要。在保障模式和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多种模式相结合,以达最优保障效能。一是伴随保障与定点保障相结合,针对部队机动时装备维修保障时间紧、任务重、层次多和技术力量有限的矛盾,设立伴随保障组和定点维修保障机构,提高车辆装备维修保障时效性。二是越级保障与军民融合保障相结合,在立足本级维修保障力量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与上级、地方等维修力量联系,请求给予人员技术与器材帮助,切实提高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质量,以保证部队顺利实施机动。三是接替保障和垂直保障相结合,根据保障对象和紧急情况区分任务,灵活采取接替保障和垂直保障等方法,提高装备保障效率。
       5 结语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装备保障正在从机械化保障向信息化保障转变,从单一化保障向综合性保障转变,从“前沿存放型向定点投送型、数量规模型向速度效益型、被动补给型向主动配送型”转变,装备保障呈现出更大的综合性。我们要结合各单位装备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在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联合作战中,装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力量编配和装备保障方式方法等内容,才能更好地保障军队打赢信息化、智能化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新茂,金连坤. 陆军部队远程机动装备保障[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 陈祥斌. 轻型高机动部( 分) 对装备保障基本问题研究[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8( 5) : 25 - 28.
[3] 纪卿震,黄宇,王川. 集团军跨域应急作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研究[J]. 国防科技,2020( 6) : 62 - 66.
[4] 陈水龙. 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问题研究[J]. 装备学院学报,2015( 2) : 17 - 19.
姓名:孟维滨(1989.04--),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滨州人,学历:本科,毕业于烟台大学;研究方向:军事装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