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林
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淮南市 232000
摘要:近些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多方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也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生态环境部门在不断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事件责任主体的处罚力度。本文对提高企业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水平的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措施探讨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在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要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主要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以确定环境质量状况,定时、定点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可以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环保治理的基础工作。
1环境监测质量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环境进行监测十分重要。从具体的监测过程来看,环境监测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全过程都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1]。根据监测结果,企业可以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加以管控,降低或减少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能够满足质量需求,企业也需要根据相关的技术准则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过程中,要保证监测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监测结果有效性审核
2.1样品有效性审核
采样布点的位置应正确,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点位的布设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如废水中第一类污染物样品采集的点位、有组织废气采样孔开设的位置等。
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保证监测信息能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样品在采集、运输、保存、交接、制备和分析测试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品质量。采集的水样应按照规范要求在现场添加固定剂,所有的样品必须按照要求运输和保存,并在保存期限内进行分析,现场采样记录应有属地人员签字认可[2]。“排口名称和样品名称”必须规范、正确描述,其能够反映所采集的样品是否具备代表性,而样品名称的规范和正确描述使样品具有唯一性,实现了样品的可溯源性,样品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2.2质控措施有效性审核
现场采样应按标准规范要求,采集全程序空白样、现场平行样,实验室分析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实验室空白、实验室平行、加标回收等测试,同时进行有证标准物质的测试检查,保证质控措施到位。如现场监测时,废水按照《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等要求,校准溶解氧测定仪、pH计、余氯计等现场监测仪器;废气有组织排放按照《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等要求,检查采样设备气密性,测定前和测定后对烟气分析仪进行零点校准和标气校准,对废气和颗粒物现场监测仪器进行流量校准;废气无组织排放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检查采样设备气密性,校准采样流量;噪声测试仪每次测量前后必须在测量现场进行声学校准,其校准示值偏差不得大于0.5dB,否则测量结果无效。
2.3监测结果有效性审核
从事监测、数据评价、质量管理以及与监测活动相关的人员必须经国家、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部门考核认证,取得上岗合格证。所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器应由国家计量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按有关要求进行检定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校准。所使用的标准物质应是有证标准物质或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 对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应正确,如燃烧废气中的污染物可根据不同工艺和燃烧设施类型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基准氧含量的折算,或者是以实测浓度作为达标判定依据;厂界噪声监测结果需进行背景值的修正;部分废气污染物除了计算排放浓度外还需计算排放速率等。
3监测活动开展和质量保证
3.1企业自行监测
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是否与方案一致;监测人员是否持有相关上岗证;实验室设施是否能满足分析基本要求,环境是否干净整洁,是否存在测试区域监测项目相互干扰的情况;仪器设备档案是否齐全,记录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张贴唯一性编号和明确的状态标识;是否存在使用检定期已过期设备的情况;是否能提供仪器校验/校准记录;校验/校准是否规范,记录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能提供原始采样记录[3];采样记录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至少2人共同采样和签字;采样时间和频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能提供样品分析原始记录;对原始记录的规范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审核;是否能提供质控措施记录;记录是否齐全,记录内容是否准确、完整等等。
3.2监测信息公开情况
对监测信息的基本公开情况进行明确。如果选择公开监测结果,就要确定公开的检测结果是否与监测报告存在一致性。由于废水流量以及废气参数等监测数据都较为复杂,在对其进行公开时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考察,保证其与原始记录的一致性;对监测结果应及时公开,公开后需要保证监测结果的完整性,无论是监测时间还是污染浓度,抑或是超标倍数等都需要包括在其中。
4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建议
4.1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视
环境保护的依据是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立足于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采用有序的监测程序,进而确保数据的科学性,摈弃不准确数据。首先要不断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自身素养的重视,加强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监测技能,从而不断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其次,由于时代的发展,使得部分环境监测设备难以有效完成时代对其提出的新的监测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直接导致环境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从而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为此,还应当加大对环境监测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污染物监控工作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环境质量。
4.2提升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由于各地区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导致污染物的分布也各不相同。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具体工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样品进行采集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采集时间,为了减少误差,提升数据的代表性,一般会采用多点采集的方式来进行,为此,还需确定好数据采集频率及次数。第二,应当加强对大气环境及水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力度,促使环境监测数据具有高度的代表性[4]。第三,在收集完环境样品后,还应选择适宜的存储容器及运输方式,尽可能地减少外在环境对样品的影响,从而有效保障样品的品质。第四,在样品采集后,应及粘贴好标签,注明样品名称、采样时间、采样人员等从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结束语
在实际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类型的问题发生,一部分是不可控的因素,一部分是操作人员未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而导致。所以,在进行实验数据及相关数据管理的工作中,环境监测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及技能,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瑞克.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逻辑及因素解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5):79-87+112.
[2]周万锴,龙敏.基于区块链的环境监测数据安全传输方案[J].计算机科学,2019,47(01):315-320.
[3]刘文雯,于瑞.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大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效果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9,32(05):73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