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对区域贫困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9期   作者:付新月 陶福蕊
[导读] 本文以民族八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统计数据
       付新月  陶福蕊   
       石河子大学   832000
       摘要
       本文以民族八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统计数据,从具体现状与问题出发分析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对区域贫困的影响。分析发现:(1)整体来看,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发展在基础方面还较薄弱,缺乏统一的规划。据此,本文围绕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对区域贫困治理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物流经济;区域贫困;
1主要相关概念界定
1.1物流经济
       物流经济是对物流系统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物流经济学主要对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物流市场供需状、物流业组织形态、物流业产值增长等问题的研究。物流系统是从系统分析角度,对国民经济生产系统中的一个特定系统进行的规(界)定,即“物流”,该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被称为区域物流经济。本文中所说的物流经济的实际内容为省域的物流经济。
1.2区域贫困
       区域贫困是指在特定的贫困标准下,某一区域中贫困人口数量多,占总人口数量比重大且平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现象。区域贫困表现为一定区域内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一种状态,而这一发展状态一般是由于自然、经济、科技、制度和政策等某一方面的极端落后或者多个方面的不利所导致。特定的区域可能是行政区域也可能是地理区域,本文界定的区域贫困是民族地区各省的省域区域贫困。
2民族八省区区域贫困及物流经济现状
2.1民族八省区区域贫困现状
2.1.1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区。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数据,2013-2018年民族八省区的平均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7.50%、14.99%、12.21%、9.34%、6.59%、3.71%,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8.5%、7.2 %、5.7%、4.5%、3.1%、1.7%。民族八省区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水平,且贫困程度较深。
2.1.2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
       近些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族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问题,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相比较于其他产业占比重最大,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产品存在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附加值等问题;第三产业占比最小,高经济效益的现代服务业较少。整体来看,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缺口大,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低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比较缓慢。
2.2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发展现状
2.2.1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发展基础
(1)物流产业规模
       民族八省区物流业发展虽落后于全国部分省区,但与此同时民族八省区物流业规模也不断扩张,物流货运量不断扩大。2018年民族八省区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82.41万亿吨和18162.55 亿吨公里,分别约是2013年的1.34倍和1.28倍,邮电业务总产值较2013年增加了4倍多,占GDP的比重达到11%。可见,近几年来民族八省区物流货运量呈现出较快速的增长形势。
(2)物流基础设施
       民族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获得新的生机,交通布局逐渐规范化和合理化。民族八省区的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分别由2013年的84.34万公里和19.78万公里提升至2018年的98.88万公里和22.92万公里,增长率为17%和16%。民族八省区的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8年民族八省区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027.87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1.8倍,年均增长率为30.17%。
2.2.2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系统的规划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带动下民族八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仍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总体经济发展不乐观。

受到地区政府财政收入限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较少,物流空间布局缺乏合理性,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此外,民族地区物流系统功能单一,物流发展缺乏全区域、系统化、战略性的全局规划。
(2)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首先,民族地区物流行业法人单位数虽多,但是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总量较少,大部分企业以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为主,且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战略合作,难以获得规模效应。其次,物流企业尚未完全接受和形成现代物流观念,物流服务水平低。最后,民族地区物流企业经营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经营观念的落后和资金支持的缺乏,使得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建立以满足自身需求为核心,信息平台规模小相对比较独立的,难以与行业内其他企业互联互通、共享物流信息。
(3)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产业难以壮大
       民族八省区地处偏远,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对较差,对高素质人才的流入缺乏吸引力,加之提供的福利待遇和政策支持不够理想,难以弥补自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距,导致对高素质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各高校物流相关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对物流经济发展的专业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没有专业的物流人才作支撑,使得民族地区的物流经济难以发展壮大,区域内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
3民族八省区物流经济对区域贫困影响的建议
3.1加大民族地区物流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当以宏观政策的指导为背景,制定区域物流经济投资、发展政策,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多政策方面的便利和支持,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为民族地区的物流发展项目拓宽融资渠道。
       物流人才是保障民族地区物流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在重视外部人才引进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民族地区应当加快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增加引进人才的福利待遇,改进区域基础设施,加强社会服务的能力。
3.2扩大民族地区物流规模,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首先,物流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其他产业发展,民族地区应当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培养和挖掘物流需求,从而扩大物流经济发展规模。民族地区要积极创新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加大力度建设特色产业,增加民族地区物流需求。其次,民族地区物流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多种运作模式的开发和应用,如农业物资配送、电子配送、冷链运输等。同时,对民族地区经济活动中物资、信息和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进入综合管理,协调民族特色产业与物流经济的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物流经济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因此,必须要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民族地区网络的快速覆盖。引入条形码扫描、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快递柜等现代高科技产品,改善民族地区物流的整体服务能力。物流企业要引进先进智慧物流技术和专业化物流人才,实施智慧物流发展战略,促进物流渠道成员之间的战略合作和信息共享,发挥物流经济规模效益,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治理。
3.3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民族地区应当加快规划和建设物流空间网络体系,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发展多式联运,优化物流运输结构。建立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推进供应链物流创新,使物流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治理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刚.“精准扶贫”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物流发展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9):32-36.
[2]戢晓峰,李武,陈方.连片特困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减贫效应测度[J].干旱区地理,2019,42(03):645-652.
[3]杜永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研究[J].求实,2019(03):97-108+112.
[4]侯石安,胡杨木.现代物流、要素投入对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贵州省1995—2018年时间序列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9(03):126-132.
[5]戢晓峰,刘丁硕,陈方.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扶贫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9,36(09):150-158.
[6]朱菊隐,李嘉.基于扶贫视角的安徽省农村电商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05):24-25+16.
[7]任庆华.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
[8]李光蕊.物流主要理论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5):290-290.
[9]石笑贤.环京津贫困带区域性贫困综合评价与精准扶贫研究[D].燕山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