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发表时间:2021/8/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9期   作者: 何吉贇
[导读] 本文对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何吉贇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施工服务部 上海市200433


        摘  要:本文对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就如何做好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路进行阐述。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

1、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0-2019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情况》,截止到2019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单位数为103805个,与2018年增加了7261个;我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为5427.08万人,与2018年增加了121.85万人。建筑业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仍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安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773起、死亡904人,比2018年事故起数增加39起、死亡人数增加64人,分别上升5.31%和7.62%。
        
        
        
        根据当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类别统计图,可以发现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土基坑坍塌、起重机械伤害、施工机具伤害、触电事故类别造成的伤亡占到建筑施工事故总数的90%。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以及独特性,建筑工程事故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很难简单下结论。但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管理的缺位和失效,安全管理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从管理出发,进一步提高建筑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存在问题
2.1政府监督与管理较薄弱
        政府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管理仍较薄弱,基本上还停留在下发文件,突击性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模式上。领导号召,群众运动,事前通知再检查,治标不治本的模式管理,缺少日常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相应措施。各地区虽已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但因监管力度不够,手段不硬,难以适应建筑行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2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缺失与失效
        2.2.1安全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中,个体私营建筑企业中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没有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的专职安全员往往也是应付上级检查,实际工作中基本不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许多工地的现场主管既是施工员,又是技术员,还是安全员,一人担任多个职务。安全生产制度无法落实,施工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没有切实的保障。相对个体私营企业而言,国有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虽然较为健全,通常也指定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安全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权限往往是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如果施工现场发现安全隐患后,其并不能直接安排人员进行整改,他需要先报告,能够落实还得看施工队或者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进度、成本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就将安全管理放在次要地位。
        
        2.2.2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建筑市场的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大量拼凑而成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充斥市场,采取挂靠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工程建设项目。一旦承接工程任务,为了弥补前期的不正当投入,最求利润最大化,而盲目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或租用的施工设备、机具和周转材料陈旧,安全生产投入能省即省,违背客观规律,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
        
2.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0-2019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情况》,截止到2019年我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为5427.08万人,与2018年增加了121.8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些农民工教育程度低,安全意识非常薄弱,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对所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项目管理中的三级安全教育执行情况大多只体现在备用检查的资料上,大多数是由管理人员统一填写教育内容,没有真正集中传授,起不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3、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强化政府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和执法责任
       要着力强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根据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的责任机制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人,形成全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实施依法治安,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以及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行为。对存在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不落实、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安全作业环境和条件不到位等现象和行为的工程建设项目,要加大处罚力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跟踪督促整改到位。重点检查执法内容:一是建设工程违法分包、转包和资质挂靠的行为;二是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履行法定责任和施工管理程序、逃避或拒绝安全监管执法等行为;三是不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无证上岗等行为;四是施工总包单位对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等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以包代管或包而不管等行为;五是施工现场“三违”现象以及重大隐患隐瞒不报或不按规定予以整改的行为;六是发生事故隐瞒不报、迟报、漏报的行为。


   3.2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和监督体系
       根据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第5章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组织体系,明确各管理层、职能部门、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体系应包括各管理层的主要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各相关只能部门,专职安全管理及相关岗位人员;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组织的安全生产决策机构,负责领导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管理目标、审议、决策重大安全事项;各管理层主要负责人中应明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管理层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并且组织落实本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实现本管理层的安全管理目标;各管理层的职能部门及岗位负责落实职能范围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职责,实现相关安全管理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各管理层、职能部门、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应形成责任书,并经职能部门或责任人确认;责任书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生产职责、目标、考核奖惩规定等。
       因此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挂钩和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且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领导主管,出现事故领导负责”的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明确企业法人在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法定职责,只要企业法人重视安全生产,势必在企业中建立与健全一整套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以经济杠杆为手段将相关措施、制度落实到位。

   3.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3.3.1 搞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理念的建设
       安全文化理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和明确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方向和目标的指南,是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动力,是全体员工接受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和约束。

       3.3.2 落实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把“人”作为培育安全文化的对象和立足点,通过持续对施工人员安全知识的培训、播放安全事故事例,强化决策者、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增强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4、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从确保安全、服务生产、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等多个角度进行定位。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安全管理仍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这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管理者及施工人员等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各方齐心协力是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2010-2019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情况》
http://data.chinabaogao.com/fangchan/2021/0325340192021.html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的通报》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2006/t20200624_246031.html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4】《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郭秋生、邓伟安、李欣 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6
【5】《企业安全文化简论》徐德蜀、邱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东方平、黄新宇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