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赈
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留庄二村,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农业、农村实行的是“家庭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在这种农业状况(农业按人口分配土地)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土地与人口流转的市场化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发展道路呢?就此,谈一点我个人的研究见解。
关键词:“一揽子”问题;现代化农业;对策
一、“分区生产”图解
国家要破解我国在家庭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农业大生产流转难的“一揽子”问题,就必须采用“两种”形式进行组织:一是“分区生产”。所谓分区生产?就是由国家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农业土壤类型分类规划成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大农业区(以下简称行政区)并根据各“行政区”的土壤类型分类、分区安排农业生产,形成国内农业由“行政区”分类管辖的、专一职业的大农业发展特区。见下图:
![](/userUpload/2(54715).png)
这样,通过国家的地区性、专业性的“行政区”农业产业结构的统一调整之后,再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家庭土地承包;我国各“行政区”内部专业性的农田、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业等“就业岗位”就会同时产生出来,国家才能有计划的安排农业人口向各农业区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再就业岗位”转移,我国的农业人口才能由单纯的依赖土地就业而转向农田、加工、经营业的合理性分区与就业,我国的农业生产才能平稳的步入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和生态农业大生产的发展轨道。二是“产业联合”。所谓产业联合?就是把国内农业的同类产业区纳入一个生产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国内跨界联合、产业互联、统一管理的农业大生产管理部门。见下图:
![](/userUpload/3(34747).png)
这样,农业的各生产部门才能对国内同类产业区的生产进行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节制、统一核算,才能根据本行业农产品的国内需求与出口(或进口)的总量有计划的进行生产,才能消除因大农业内部同类、同行业的生产竞争而造成的“周期性”农业生产过剩危机问题,才能构成国内统一管理、共同发展和一致对外竞争的市场化农业产业布局,才能实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行政区”区域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增产增收和稳定发展。而大农业生产分区、农副产品分区,可以形成国内农业“区域性”的公共需求产品,可以构成国内“行政区”之间各有所产、各有所需、物质交换和共同发展的共产主义农业劳动关系,可以解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农业大生产遇到的“一揽
子”问题。
显然,我国的农业通过国家的地区性、专业性的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农业产业结构的统一调整之后,我国的各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可以同时组织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共产主义和生态农业大生产;通过“产业联合”的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产生出我国跨界联合、产业联合、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的农业大生产管理部门,可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我国农业的各门类大生产,可以破解周期性农业生产过剩危机问题,可保证我国整个社会主义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稳定发展。所以,我国只有以“分区生产”与“产业联合”两种形式、模式进行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各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的政府部门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和共同发展的乡村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发展规划,才能通过行政村(行政乡、行政镇)政府部门公平组织我国社会主义乡村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共产主义和生态农业大生产,才能整体启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宏伟发展工程,才能解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区域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遇到的“一揽子”同题,才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土地与人口流转的区域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的发展之路。下面是我的一段研究感悟:
探索市场有发现,中国农业可规范。
行政专业调结构,分区组织大生产。
同类产业再联合,统一国内大生产。
市场计划双机制,市场农业无波澜。
二、关于大农业分区生产而解决“一揽子”问题的具体探讨
农业可分为两大类产业:一类是“粮、林”业。 另一类是畜牧、鱼业类,蔬菜类,果品业类,棉花,油类等“经济类”产业(以下简称“经济类”产业)。而大农业生产分区;就是对国内农业的“经济类”产业进行分类,分区生产管理,如图;
(
![](/userUpload/6(18084).png)
“板块”农业区形成之后,就必须根据各农业区“板块”设置行政区,并把国内农业的同类产业区“板块”纳入一个生产部门统一管理,构成一个国内农业由行业部门直接管理的“板块”群带网。
(三)“分区生产”的优势
这样,把国内农业“经济类”的同类产业区“板块”纳入一个生产部门统一管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才能一一化解。
1、有利于国内各农业区土地的合理承包与我国大粮食生产区“板块”的形成。
对大农业“经济类”产业的生产分区:产生出了畜禽、蔬菜、果品、油类、粮食等各类“板块”农业区。那么,这些各具特色农业区“板块”的土地又如何进行分配呢?应该看到:农业除了“粮、林”业区人均需要占用较多的耕地以外,其它农业区人均占用耕地很少;如畜禽业人均占用耕地约0.2亩左右,蔬菜(大棚)业人均占用耕地约0.3亩左右(另有资料分析)。因此,农业各类产业区的人均生产用地量是各不相同的。而“板块”农业区形成之后,“经济类”各类农业区就可以根据本行业生产的人均实际用地量规划“责任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类”各类农业区土地的合理承包,另一方面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土地直接转让给“粮、林”业区。这样,我国的大粮食生产区“板块”才能产生出来。因此,只有通过对农业“经济类”产业生产的分区、土地的合理承包;我国农业的土地资源才能在农业各个生产部门合理的流动,我国的大粮食生产业基地才能产生出来。
2、有利于国内农产品阶段性生产过剩、农业生产波动问题的解决和我国大粮食生产业的稳定发展。
我国的农产品阶段性生产过剩有一个特点:就是农业的(蛋多杀鸡、肉多杀猪,林果业阶段性砍伐等)“经济类”产业的农产品阶段性生产过剩;粮食产量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那么,农业“经济类”农产品的阶段性生产过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业发展是否有影响呢?我们知道:农业是依靠土地取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农产品生产过剩,就说明是生产规模过大;生产规模过大就多占用了农业的土地,就会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业的发展。显然,农业“经济类”产业的生产过剩,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生产业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类”产业的生产分区,形成了农业“经济类”与“粮、林”各类产业的专业性生产区域,这就有利于国内“经济类”同类产业区的跨区域联合,有利于“经济类”各生产部门的统一管理。这样,一方面“经济类”各生产部门可以根据本行业农产品的国内需求与出口的总量有计划的进行生产,可以实现国内“经济类”各类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有利于国内农产品阶段性生产过剩和农业生产波动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经济类”各生产部门可以通过土地“板块”对本行业的生产用地总量进行节制,并把多占用的土地直接转让给“粮、林”业区:可以实现国内土地资源在农业各个生产部门的合理流动与分
配。这样,我国的大粮食生产区“板块”才能真正产生出来;“粮、林”业区才能合理的规划、绿化,才能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更注重林业的发展,实现“粮、林”业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区域联合把国内农业“经济类”的同类产业区“板块”纳入一个生产部门统一管理;国内农业“经济类”的各生产部门才能通过土地“板块”对本行业的生产用地量进行节制,才能化解国内农业“经济类”与“粮、林”业部门之间生产争地、扯皮的矛盾,才能在发展农业“经济类”产业的基础上稳定的推进我国大粮食生产业的发展。
另外,大粮食生产区形成之后,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生产区(农机、化肥等)支农物质的长年补帖,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我国粮食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力,有利于我国大粮食生产业的稳定发展。
3、有利于农业人口向“农、商”业城市转移与国内农业人口的合理分区就业。
农业“地区性”生产分工,把国内农业的各类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类纳入了各个“板块”农业区,形成了国内不同类型的农业主产区。而围绕着各农业区主体产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经营系列“二三产业”再就业岗位也会随着主体产业的拉动而产生出来,可以实现农业人口向各业区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的转移。那么,我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的就业潜力有多大呢?应该看到: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不仅工业产品有13亿人口的国内需求市场、面且农业的各类农产品都有着国内13亿人口的需求市场。这就是说,我国不仅要有“工、商”业城市,而且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农、商”业城市(再就业岗位)还没有产生出来。而大农业生产分区,就是利用各行政区的大土壤“板块”对农业生产进行分类和大规模的“圈地”组织,这就有利于各农业区集约化的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农、商”业城市的形成,有利于国家有计划的调动农业人口(离开土地)向各农业区“农、商”业城市迁移、落户、这样,“粮、林”业区人口才能真正减少而土地增加,而“粮、林”业区的人口也会随着土地的增加而稳定就业,实现国内各个农业区人口在土地、加工业等生产岗位的合理化就业。因此,只有分类和大规模的规划农业生产区域:国内各农业区内部主产业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农、商”业城市(再生产就业岗位)才能产生出来、我国的农业人口才能自然的转向“职业性”农田、加工、经营业的合理分区与就业。4、有利于国内农业“区域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生态农业格局的形成。
我们知道:农业的各类动、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而“经济类”产业的生产分区,就是根据地表层不同的农业土壤“斑块”直接分类、组织农业生产。例如:在我国的丘陵地区分类规划成“板块”林果业区,就会形成生态型的林果业生产园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果树的生长,有利于各类果品的优质、高效。另一方面“经济类”产业的“区域性”生产定位,有利于在水利充沛地区建设专业化的大粮食生产业基地,有利于农业“区域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生态农业格局的形成。因此,只有农业“经济类”各类产业区的位置与“区域性”的土壤“斑块”直接对接;我国大粮食生产区的原野上才能辉映出生态园的气象,我国大农业“区域性”的生态园格局才能形成。
5、有利于国内农业的区域统筹发展。
大农业生产分区,由原来的农产品社会化大生产而转变成为“区域性”局部生产;形成了国内“区域性”的公共需求产品。这样,地区之间各有所产,各有所需,相互需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因此,社会主义农业可以通过“区域性”的生产分工,劳动协作;实现国内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显然,大农业生产分区,就是通过对农业“经济类”产业的生产分区、产业联合;推动大农业“区域性”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实现农业“经济类”产业区与“粮、林”业区的共同发展。所以,只有搞好大农业内部“经济类”产业的自然分工;才能推进农业、农村的改革、稳定、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揽子”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三、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研究
地区经济是可以实现平衡发展的,但必须了解自然界产业的“区位”分布特点。如图:
显然,地表层分布着两大类资源:一类是土壤“斑块”。另-类是自然环境“斑块”。而要解决国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必须根据地表层这两大类“斑块”的自然“区位”分布特点,分类组织工、农业生产。
我们知道:农业、工业的各类产品都是随着人类的自身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须产品。而根据地表层的自然“斑块”分类、分区组织农业、工业生产,就是通过“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把国内地表层的各类自然“斑块”转变成为各个专一职业的工农业产品生产区域,以促进国内区域间工、农业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样,区域性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四、发展品牌城市,推动我国工业健康发展
所谓“品牌”城市?就是在城市内划分“板块”工业园区,并分类把工业产品纳入各个城市的工业园区内生产;形成国内工业分类,并由工业园区“板块”组合的工业品牌大城市。例如:把家电类其中的一个品牌纳入某一个城市内的工业园区内生产,并在国内设置定点生产城市;形成国内家电业由行业部门统一管
理的城市生产网。
而发展品牌城市,可以形成专门化工业。这样,一是有利于国内工业的统筹发展。“品牌城市”由传统工业的多头管理,改为由一个部门统一生产管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内各工业部门内部的生产管理,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国内工业的各类生产;可以实现国内各工业部门经济的平稳增长。而工业生产分区有利于国内区域间工业产品的相互交换,有利于国内工业部门之间、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根本上解决因国内工业同类、同行业的生产竞争而造成的我国工业产品阶段性过剩而引发的“关停并迁转”等一系列的问题;根本上医治国内工业产品阶段性生产过剩“多血症”。二是有利于工业品牌的对外竞争。“品牌城市”把国内工业的同类产业区纳入了一个生产部门统一管理。这样,国内工业各类产业的整体规模优势才能形成。根据我国13亿人口分析:我国不论是在产业规模、人才
队伍方面都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只有实施“品牌城市”战略,我国工业的规模优势、科技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我国的人口大国才能转化为工业大国、强国;我国的工业品牌才能走出国门,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舞台上“屈人之兵”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品牌城市”把国内工业的同类产业纳入了一个生产部门。这样,一是消除了国内工业内部同类、同行业生产的竞争,可以形成国内持久工业品牌。二是把国内工业的同类产业纳入一家、一个生产部门:国内工业的各生产部门就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我国全面对外竞争的工业布局才能形成。所以,我国只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才能叫响我国的工业品牌;我国工业大国、强国的设想才能实现。
说明:《大农业分区生产而解决“一揽子”问题》、《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研究》与《发展品牌城市,推动我国工业健康发展》的“三篇”研究材料,是我2005年12月21日完稿的原创作品,没有经过任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