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强
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目前,我国医药生产水平仍落后于国际水平,化学药剂改为仿制药,创新药剂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国内研发的创新药剂尚未得到国际认可,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中间体和原料配制高端制剂,再利用原有的科研和品牌优势进入中国,抢占市场,对中国医药产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在医药研发领域,拥有新型分子实体的高端制剂,相比于开发投资少、周期短、临床风险低等优势,不仅打造出轰动一时的产品,而且难以复制,可以永久占领市场。从世界高端医药产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端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内制药企业;高端准备;发展概况;挑战;分析
1高端制剂发展概况
目前,除已批准的口服自微乳给药系统、口服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包括渗透泵制剂)、口服速释片、黏膜给药系统和透皮给药系统外,现已批准生产脂质体注射液、注射用微球、注射用载药乳剂等,标志着我国高端制剂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专注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医药创新,即便是涉及高端医药产品的企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申报,主要以仿制药为主。由于开发过程长、因素复杂,高端制剂难以复制,特别是面临特殊制剂一致性评价的挑战。
从高端医药产品的研发模式来看,目前国内涉及高端医药产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子行业,不存在单一企业同时开发多条产品线的情况,大多数企业选择合作的方式来提高产品技术,拓展市场渠道。从高端制剂的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新制剂占整个药品市场的比重不足3%,远低于国际市场的10%。在创新药物制剂领域,我国企业规模仍然较小。全球微球市场为55亿美元,国内微球市场预计为30亿元人民币,占10%,而脂质体市场为12.8亿美元,不足18亿元人民币。制剂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向下游转移原料药、优化出口的重要途径。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国内市场仍由原来的科研厂商占据;同时,国内仿制药研发进展相对缓慢,整体竞争压力较小,开发技术壁垒高的高端制剂有望帮助仿制药企业优化资源结构,立足优势产品,避开普通备战的拥挤“赛道”,在未来市场上拥有更高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2我国高端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我国创新医药研究的产业化研究平台还比较缺乏。高端制剂的发展需要应用基础研究的系统化、设备设施的配套化、转化队伍的专业化。受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我国缺乏基础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导致从科技到产品的中间桥梁受阻,严重制约了高端制剂的发展。
2)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团队技术支持和复合型领导。受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应用基础的进一步研究上,出现颠覆性创新和重大发现的可能性不大。再者,科研院所不能发表影响因子高的文章,也得不到重大资金的支持。此外,复合型领导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把握。
3)我国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主体,除了少数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解决高端代理商转型过程中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4)缺乏中试改造的配套设备设施。很难依靠科研院所或大学,也很难依靠企业和资本机构的介入。由于缺乏应用基础的研究环节,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端制剂产品的风险难以控制,挫伤了企业和资本机构介入的积极性。多数企业不愿意先投入配套设备设施,使准备创新进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
3中国高端医药产业发展战略
1)建立健全扶持政策。扩大和完善高端医药产品审批和市场激励政策,如将医药创新纳入医药行业工作,重点推进;开辟高端医药产品临床和监管绿色通道,加快高端医药产品和产品的审批上市;加大市场对高端医药产品在医保支付、临床使用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包括研发新制剂领域的人才和团队;更多优惠政策包括加分、审批、临床资源、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等。
高端前期准备大量投入,保证企业有合理的利润,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政府还需要引导大型生产型企业和小型服务型企业联合研发高端医药产品。重点介绍制剂工艺、制药设备、给药设备、药品辅料、包装材料、检测设备布局等,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医药服务型小企业鼓励其主动与跨国公司重品种对接,做好品种引进和技术合作;对企业给予一定补贴,引导大型生产型企业主动开展医药创新,主动承接医药创新品种,培育一批高端医药创新龙头企业。
2)加强药物制剂领域创新技术的研究和转化。国内外高端医药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创新技术是跨学科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研究的结合,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技术支撑,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难以持续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接受此类专利转化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对新方法、新辅料的研究,加强对创新技术和应用成果的长期关注、接力、改造和优化。此外,要强调创新与转型相结合。以纳米药物为例,在取得许多成果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瓶颈,如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行为、靶向给药系统的大规模生产等。在高端医药制剂的产业化转型中,辅料、给药装置和制药设备是高端医药研发的“活水源”,高端医药制剂的转型成为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3)加强多学科整合,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的医药研发服务平台。跨学科的方法显著提高了药学基础研究的质量,例如聚合物化学作为开发创新制剂的新辅助材料,纳米科学和仿生学作为制备高端制剂的新技术,物理学和病理学作为高端制剂应对的新策略,分析化学、生物技术和动物学作为探索高端制剂机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因此,整合学科优势克服生理障碍给药物输送的机制,为高端创新制剂的设计打下基础。在制剂平台建设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引入市场化资金,建立以顶尖人才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制剂创新研发服务平台。专注于口服缓释制剂、速释制剂、脂质纳米粒载体专用注射剂、3d打印技术、多肽黏膜给药系统和长效注射微球,以及雾化吸入、透皮给药,儿童和老年人口臭掩蔽液制剂等重点领域,从制剂工艺、制药设备、给药装置、药品辅料、包装材料、检测设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具有国际标准的药物释放系统设计、制药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的高端医药研发服务平台。
4)营造制度创新环境。当前,国内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大学想成为创新的推动者,但企业可以更多地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回报,把大学作为创新的源泉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推动,加大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5)高端制剂的研发要立足于临床需要。首先要找准市场定位,结合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结合产品特点和临床需求,合理制定临床发展战略。未来制剂将以创新为导向,强化临床问题,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和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创新药用辅料,开发智能药物制剂,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高品质高端制剂。
6)加快建设高层次、国际化的顶尖人才队伍。依托现有创新研发人才基地,加大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医药科研领域的年轻专业干部和领军人才。紧盯一批国际国内医药研究领域的拔尖人才,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医药研究经验的高层次、国际化、产业化人才和团队,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制药队伍。
4结论
一致性评价开辟了我国仿制药的新模式。随着集中采购政策的发展,我国仿制药市场正式进入微利时代。面对医药行业的结构变化,只有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研发才能生存。全球药物研发热潮正从满足临床基本需求转向改善用药体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新型高端制剂的研究已成为药物创新的前沿。医药制剂作为医药产业链的最终输出,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端制剂的发展将为医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新药研发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国际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吴建文.中国制药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6.
[2]肖伊甸.中国制药产业价值链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王洪江.跨国制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