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彬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 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5G技术逐渐被应用。在网络的发展进程中,5G网络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各个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希望在这领域进行突破。以5G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概括了5G网络的特点,其次分析了核心网适用核心技术,最后围绕核心网优化展开了讨论,内容涉及管控融合、统一核心网络等方面。
关键词:5G;核心网技术;发展趋势;建设研究
引言
4G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5G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4G改变了通信,5G将改变社会。核心网作为基站和核心网之间的传送通道,肩负着承载各类业务的重大使命。为满足5G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uRLLC、mMTC)的需求,核心网需引入多种关键技术,提供超大带宽、超低时延的传输通道,并支持灵活调度,实现高精度时间同步。
15G技术简介
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信部对四大电信基础运营商发放了5G运营牌照,标志着我国5G网络大规模建设的开始。5G具有更大的容量、更高的数据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多的连接和对业务类型进行切片等特性,因此5G的网络架构与4G有很大的不同。5G对4G的BBU与RRU功能进行了重新切分,将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network,RAN)划分为有源天线处理单元(activeantennaunit,AAU)、分布单元(distributeunit,DU)和集中单元(centralizedunit,CU)三部分。DU和CU功能按处理内容的实时性进行切分,DU设备主要处理物理层功能和实时性需要的层2功能,考虑节省RRU和DU之间eCPRI接口的传输资源,部分物理层功能上移至AAU实现;而CU设备主要包含非实时性的无线高层协议栈功能,同时也支持部分核心网功能的下层和边缘应用业务的部署。AAU和DU之间的数据传递称为前传(fronthaul),前传距离为300m-20km;DU和CU之间的数据传递称为中传(middlehaul),中传的最远距离不超过80km;CU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递称为回传(backhaul),回传的距离在200km以内。CU功能灵活,可与DU共址部署,也可集中云化部署在X86服务器上。
25GCSA和NSA组网模式
在4G向5G演进过程中,5GNR、5G核心网、4G核心网和LTE混搭,组成了多种网络部署演进的选项。3GPP为不同需求的运营商指定了不同“套餐”搭配选择。总体上分为5G独立组网(SA)和5G非独立组网(NSA)两大类。
a)5G独立组网。独立组网通过建设一个全新的5G网络,包括新基站、核心网和核心网,来实现5G网络的所有功能。
b)5G非独立组网。此模式下,5G网络不能独立部署,必须依托运营商原有的一个网络(如LTE网络)进行部署。具体而言,5G的基站依托LTE的基站接入网络,对用户的所有控制操作,包括移动性管理、漫游、切换等,都通过LTE网络进行,而5G基站仅提供数据业务增强的通道。
35G核心网关键技术
3.1SR技术
调查结果表明,在人口密集区,核心设备路由容量多达160000条以上,另外,大量政企业务的接入以及网络沟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均给路由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相关要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路由容量至少应达到105级别。如果接入设备并非全网路由,则可酌情将路由容量降至104级别。
作为路由技术,SR强调利用IGP对路径信息进行收集,确保收集信息均有显式路径/非显式路径对应,在不将中间节点作为支持的基础上,对路径进行建立,省略节点计算步骤。将该技术与SDN相结合,可被用来控制E2E路径,组网能力往往能够得到显著增强。由此可见,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凭借较高的灵活性,对扩展资源需要预留复杂协议路径的问题加以解决;其二,省略TGP计算步骤,为核心网提供链路+节点的双重保护,确保其工作质效可得到显著提高。
3.2灵活以太网技术(FLexE)
FlexE就是把多个物理端口进行“捆绑合并”,形成一个虚拟的逻辑通道,以支持更高的业务速率。FlexE技术在以太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业务速率和物理通道速率的解耦,物理接口速率不必再等于客户业务速率,可以是灵活的其他速率。
灵活以太网技术是切片以太网的基础,可对高速率接口进行精细化划分,实现不同低速率业务在不同时隙中的传输,相互之间物理隔离。FlexE技术具有子管道特性和物理层交叉特性,在传输网络上可以构建端到端SPNChannel刚性管道。FlexE用于SPN架构中,基于原生以太内核扩展以太网切片能力,既完全兼容当前以太网络,又避免报文经过L2/L3存储转发,可提供确定性低时延、硬管道的以太网L1组网能力。
FLexE技术在PHY层和MAC层之间增加了FLexEShim层,通过时隙交叉实现用户业务流在FlexEShim层转发,用户报文在网络中间节点无需解析,业务流交叉过程近乎瞬间完成,单跳设备转发时延仅1~10μs,从而实现极低的转发时延。而传统的IP/MPLS交换,对于客户业务报文采用逐跳转发策略,网络中每个节点设备都需要对数据包进行MAC层的缓存、CRC校验、MPLS层的解析和查表转发、队列调度,这些处理会耗费大量时间,使得单设备转发时延高达数十μs。
3.3设备虚拟技术
核心网要想实现网络切片,所依托核心技术即为设备虚拟化。该技术强调灵活分配现有资源,确保任意虚拟设备均有独立资源对应,并且切片管理面、控制面板与转发面均独立存在,各切片均不会给其他带来影响,这也是保证业务具有理想可靠性的前提。事实证明,该技术可被用来灵活调配网元资源,例如管理资源以及转发资源,且不同切片对应不同资源,真正做到了对切片进行动态创建,所创建切片也较传统切片更加灵活。
45G核心网的未来发展和应用
4.1安全性
安全一直是核心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指标,是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的需求,5G核心网是虚拟网络的一种体现,虽然传输速率更高,有着多元化的功能体现,但是虚拟网络技术并没有获得实际的网络服务信任,很容易被外界环境造成攻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以智能设备作为主要支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仍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完善,尤其是关于设备安全方面,可以设置具体的标准体系,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4.2云存储
在5G核心网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对于数据接入的渠道以及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传输速度以及容量范围等也就提出了更多的设计方向,但是现阶段的核心网建设并不能实现全部功能的满足,在终端管理等机制上有了新的改变,需要有关人员在部署上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对现有的云网络结构体系进行网络层的设置,保证它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存储空间。
4.3智能化网络
5G核心网开展带宽按需配置和调整(BoD)、光虚拟专网(OVPN)以及跨域层的大网环境下的业务快速部署、数据中心间互联带宽的自动调度和减少运营人力等,都要求网络实现智能化。5G核心网智能化管控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需求:一是端到端SDN化灵活管控,要求能够实现L0到L3网络的端到端管控,支持跨层的业务联动控制;二是网络切片的智能化管控,能够支持切片网络的自动化部署和计算,支持网络切片的按需定制,实现切片用户的隔离,并对切片网络进行智能运维;三是智能化运维,5G网络中SDN控制器系统引入智能化运维功能,提供统一的维护界面,以降低运维的复杂度,通过引入人工智能(AI)等智能化技术,对网络配置、流量、告警、操作等网络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以实现告警快速定位、流量预测分析和网络优化等智能化运维功能。
结语
通过前文分析能够看出,5G技术标准随着行业发展而走向完善,这也为SDN网络提供了前进的动力。要想对5G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在推动物联网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数字世界进行打造,关键是要掌握相关技术及其优化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环境更符合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云飞,梁力维.5G场景化室内部署及端到端问题解决实践案例[J].移动通信,2019,43(12):61-66.
[2]韩秉军.5G传输网络建设的技术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22):5-6.
[3]刁兆坤,范才坤,杨丽,王振章.深度解析5G核心网建设难点和挑战[J].通信世界,2019(Z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