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祎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9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场地调查和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完善,客观地说,在场地调查与环评中关于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没有太多迥异之处。假如项目有所需要,单位可以委托检测部门将两项调查同时进行检测与评估,这样可以起到节约相关费用和缩短项目周期的双重作用,最主要的是,切实调查场地内土壤和环境的具体状况,能够为企业的下一步计划提供可靠的土壤和地下水情况依据。
关键词:污染场地调查;土壤和地下水
根据调查显示,近些年我国土壤环境的污染情况愈加严重,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在一直以来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将侧重点偏向于水资源以及空气污染的治理,而完全忽视了土壤污染的治理。土壤是植物以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一旦其出现严重污染情况,就会使得植物和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为生态环境制造适量的氧气,而植物的死亡则会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农作物的消失则会影响到人类食品生产以及畜牧业的发展。
1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工作流程
土壤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环境场所,同时也是诸多污染物质聚集的归宿,全球范围内超过90%的污染物质滞留于土壤环境之中。土壤环境自身具有生物交互性,会通过土壤颗粒漂浮及食物链等方式进行二次扩散,从而对人体健康和其他环境造成危害。
1.1场地环境的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查
首先,场地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资料收集包括调查场地的利用情况、场地历史变迁、政府相关文件、场地环境资料以及所在区域的社会周边及自然信息等,即对所调查的场地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充分调查和登记,同时对各类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初步了解,对各类污染物是否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进行初步判断。调查人员除进行资料收集外,还需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调查经验为依据,识别现有资料的重要信息,对场地周围环境中的潜在污染物类型和污染范围进行初步判定。其次,现场勘查。现场勘查的目标是熟悉场地相关生产工艺和标定调查场地的实际面积。
1.2场地环境调查结果分析
以前期场地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实地勘查数据和周边人员调查信息,初步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对场地土壤污染物的类型、种类以及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程度进行确定。此外,对场地周边地区尤其是高风险潜在污染的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在完成现场调查结果的数据汇总后,结合采样地点的代表性和特性,以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调查场地的风险评估等级,对场地环境的修复目标进行确认,判定是否采取修复措施及修复方案的最终确定。
2土壤与地下水场地调查与修复
2.1土壤及地下水场地调查
2.1.1场地土壤污染源的调查与采样
场地表层污染源的调查一般以现场采样检测数据为依据,使用专业检测设备,对场地土壤进行定点采样,按照其浓度梯度的分布对疑似污染源的地点进行标定,从而找到污染源位置。在污染源位置调查过程中,疑似污染源通常以显性调查手段与隐性调查手段进行判断。显性疑似污染源的位置判定过程,要确定场地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存在人类生产活动或者其他活动的自然条件状况下,场地土壤环境中的各类化学成分和组成元素的天然含量水平。显性调查手段可以将显著高于环境背景值的点位,作为判定是否是污染源的必要条件,把高浓度土壤区域标定为疑似污染区域。
2.1.2场地地下水的调查与采样
整个场地在调查过程当中可以被假定设定为污染源,将调查场地作为核心,把场地地下水的调查工作重点设定于场地周边区域。在进行场地周边地区和环境的调查工作中,应当以地下水径流方向为调查方向,分别在地下水径流通过调查场地的上游和下游地区设置地下水采样点,从而探究地下水污染状况以及是否可能存在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如果存在土壤和地下水之间的污染迁移情况,可以通过结合抽水检验、示踪检测以及弥散测试等方法来探究土壤污染物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迁移的。
2.2土壤及地下水场地修复
2.2.1强化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
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是指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在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实现对各类污染物浓度的降低甚至消除。自然修复技术的理论依据为绝大多数污染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均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衰减,但是通常衰减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基于自然恢复与修复技术手段的时间限制,在进行自然修复时,如果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预期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修复,那么就需要结合一定的人工措施,从而增强其修复与恢复的能力,即强化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
2.2.2强化自然修复与恢复技术的应用步骤
首先,要对拟修复地区进行资料收集与污染程度调查分析,将拟修复场地的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以及污染范围信息进行数量化统计。其次,对拟修复场地范围内各类污染物的主要受体进行一定的生物风险评估,以拟修复场地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依据,建立生物风险模型,为强化自然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保障。此外,对现阶段拟修复场地的自然修复与修复状态进行调查,并对现阶段自然修复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即以现阶段自然修复效果为依据,判定是否进行强化措施的应用。
3污染场地调查现状存在的问题
3.1?水文调查不到位
水文地质调查是污染场地调查工作的基础。地质水文调查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真正掌握场地土壤、地下水转化迁移的特征。
3.2?资料采集的不完整
收集和分析调查资料是污染场地调查的第一步,与此同时还要进行人员访谈和场地勘察工作。基于场地的历史变迁,资料难以保持,损毁、遗失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要想真正了解污染场地的历史状况,只能向相关人员的了解,但是,每个当事人都会表述不同的回忆,所以结果会有一定的误差,导致场地的历史信息过于片面,难以得到有效信息,会不利于后续的调查和污染场地的修复。更深层次的因素还源于相关部门对污染危害的认知不足,忽视污染场地历史信息的保存。
4污染场地调查问题的措施分析
4.1?制定科学合理地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评价标准是污染场地调查的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千差万别,不同的污染物对土壤的影响也不同。工作人员调查过程中药重点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结合土壤的天然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的环境评价标准。
4.2?构建有效的融资体制
资金保障是污染场地治理工程能否进行的关键。相关部门要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制定相关的融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促进融资机制的形成。政府部门要完善税费制度,合理规划财政预算,开拓相应的融资渠道,同时在污染场地治理中重视吸收民间资本。
4.3?完善法律法规
近几年,相关的环境治理法规相继出台,其中最让人瞩目的是2016年审议获得通过、于2017年7月实施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多数的污染场地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基本都是老旧的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现在多数都已经迁移、停产或者被别人收购,对责任当事人的追究难度很大,由此导致在污染场地的调查中执行不到位,治理方案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5结论
土壤污染会对各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发展造成伤害,土壤作为植物生长关键因素,一旦其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植物的正常生长,间接对动物的活动造成危害,从而影响农业、畜牧业等行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以及修复工作的现状,根据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了相关对策,从而为有效缓解土壤污染情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丛.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5(2):17-20.
[2]胡佳晨.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对策研究[J].江西建材,2016(19):25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