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剑波
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岩土工程的开发工作原本就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坏。与此同时,部分施工单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并未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现实意义。实际上地质灾害问题不但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此以往还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在岩土工程实地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其运控措施已成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我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岩土工程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岩土的需求量自然极大,对岩土的开采不留余力会导致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要重视因岩土开采而产生的边坡地质灾害,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以降低边坡地质灾害风险。
1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1地基加固技术
实际上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控过程中,地基加固技术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不但能有效提高岩土工程的稳定性,还能对整个岩土结构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有效降低了岩土工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例如,对于某个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地基,可以科学运用预压法、夯实法等加固技术提高工程地基的稳定性,整体加强工程结构的承受能力。其中预压法加固技术主要包括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各不相同,真空预压法主要适用于土层厚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而堆载预压法则适用于土层厚度差的区域。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岩土工程中应用加固技术时通常还需运用网格法,对黏性较大的土层进行更好的巩固处理,同时科学填充岩石之间的缝隙,整体提高岩石工程的密实度和抗压性能。此外,对于地基加固技术的选择,还存在其他多元化施工方式。例如,灌浆法、电化学法等。不同加固方式的使用范围不同,必须结合岩土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加固方式。
1.2抗滑桩施工技术
第一,布设抗滑桩时,应基于整体角度客观分析滑坡体的推力和厚度,尽可能选择推力小、土层薄的区域。与此同时,抗滑桩的长度还应控制在35米之内,选择单排或分段阻滑的方式设计抗滑桩的布设形式。其中前者适用于推力较小的地势区域,而后者则应选择推力较大的区域。第二,保证抗滑桩布设位置的准确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旦抗滑桩桩体布设位置不准确或出现明显偏差,很可能直接影响整个抗滑桩桩体的结构稳定性,不利于后续地质灾害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科学布置桩孔。目前桩孔开挖方式主要有机械挖孔和人工挖孔两种方式,这两种挖孔方式各具优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无论使用哪一种挖孔方式,均需在挖孔完毕后及时清理内部杂质,并向管道中浇灌混凝土。此外,若在水下完成桩孔开挖工作,还应确保导管位置低于水下两米。
1.3锚固施工技术
在锚固施工正式开展前,相关施工人员应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当地地质条件进行精准预测和判断,确保其符合锚固施工条件。在岩土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将锚固施工技术应用到土质相对较硬的地势位置。另外,在应用锚固施工技术时,通常还需应用到钻孔机等必要设备,其具体包括轻型液压钻孔机和全液压履带式钻孔两种类型,并且这两种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各具优势,前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简便性,在山谷和峡谷施工中可起到良好的施工效果;后者通常适用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区域,对钻孔深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在孔径要求较大的前提下也需使用全液压履带式钻孔。在钻孔设备选择完毕后,还需精心挑选施工材料。
由于锚固施工对材料的质量和强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正式施工前必须保障挑选的施工材料已达到某些特定要求和标准。在岩土工程中应用锚固施工技术时,还应高度重视某些特定参数的设定标准。例如,应确保施工孔径、直径的偏差不超过5毫米,以此充分发挥锚固施工技术的最大化作用。
2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预控措施
2.1动态监测
若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后未及时得到有效控制,将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在正式施工前采用科学合理的运控措施,则能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其中动态监测作为一项新型技术手段,主要是针对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观测当地降雨量、水文情况等数据信息,一旦某些监测指标超出预期设定范围,监测系统将会及时发出示警信号,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及时转移周边居民,以此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良好保障。与此同时,有效利用动态监测手段预控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尽管能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此种预控措施在运用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整监测到所有地质灾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动态监测手段仅适用于地质灾害发生几率较高的施工环境,必须结合岩土工程概况有针对性地融合其他预控措施,整体提高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控效果。
2.2工程预控
对中小型土质滑坡进行地质灾害防控时,可优先选择工程预控手段。例如,对某个山体滑坡采取预控措施时,可通过前缘支撑拦截、滑坡后源排水等手段进行工程监测。在工程预控措施的支持下,岩土工程地质的结构强度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有效运用工程预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频发区域中的岩土工程强度,促使其达到某个特定的强度值,真正意义上加强了岩土工程对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对于部分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施工区域,还应充分考虑其软土地基特性,从源头上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意识地运用工程预控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岩土工程地基的稳定性,以此起到良好的地质灾害防控效果。
2.3生物手段
运用生物手段对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防控时,主要是通过各种先进的生物条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以此实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控目标。实际上生物预控措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用性,不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还能有针对性地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岩土工程在生物维控的作用下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经济投入成本。对于某些地质灾害发生几率较高的生态环境而言,其周边普遍已遭到大面积破坏,必须积极采取各种生物预控措施修复自然环境。例如,在复杂地质周边植树造林、科学养殖畜牧、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目标,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真正将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工作中。
2.4避让预控
部分处于梅雨时节的地区,通常会遭受严重的强暴雨冲击,并且基于大量实践经验,此类雨季频发地区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必须结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积极采取避让预控措施,从而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及时疏散周边居民,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于部分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周边居民,还应培养其树立良好的搬迁避让意识,从而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有效保护自身生命安全。
3结语
针对岩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不但能为岩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可靠保障,还能从源头上降低地质灾害对周边居民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在岩土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对地质灾害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时刻关注建筑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创新与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效解决各种地质灾害问题,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整体推动岩土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平.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8(06):178+180.
[2]陈随阳.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初探[J].世界有色金属,2017(2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