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梦舒
大庆油田水务公司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身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改变,土壤环境质量也在不断的改变。人们为了保护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国家提出的任务作为目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着不断的检测。我国设计了土壤环境监测构架模式,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实际勘测和分析,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有了大大的帮助,因此讨论了土壤环境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介绍。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集;实验室分析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发展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与冲突,不能更好地使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土壤作为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存生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自给自足的耕种为主,更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人体健康食物的来源,与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密不可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标准化土壤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组成,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一般是由岩石风化而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土壤和水、大气一样,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关系着自然生态安全。做好土壤环境监测以及了解土壤具体的污染情况,对存在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监测,从而为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危机事件,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环境监测的主要流程包括现场勘查、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与保存、分析测试以及综合评价等。其中,现场勘查十分关键,需要调查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污染源、性能、浓度以及排放规律、地质水文等,采样点的位置选择同样关键,需要具有典型性,同时也不能忽略普遍性。对于采集的样本,必须做好保存工作,送到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化验。然后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参照相关标准进一步分析评定,最后得到完整的监测报告。
2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与实验室分析控制
2.1控制采样质量
现场勘查作业完成以后,需要遵循基本的采样要求来实施采样操作工作。采样期间,务必确保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无论是采样的数量还是位置,都应当以采样计划为主;采样方式、工具盒包装器械应符合基本要求;采样过程中禁止对样品产生不良的影响,待完成采样以后将其马上保存封闭。相关质量控制的要点如下。①进行采样的前期阶段中,按照具体的监测目标来制定完善的采样计划,遵循采样计划中的内容开展各项工作,提升采样点的质量,确保准确性,以免产生误差。②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土壤监测资质,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于污染物的知识和土壤具体分类情况,操作技能熟练,可以遵循技术规范要求实施工作。采样工作必须配置2个以上的人员。③提前检验采样工具器材性能,将工具的器械优势体现出来,确保完善性和整洁性,避免污染采集的样品。④相关人员对样品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应佩戴相关的防护衣物。⑤在采样期间,应当准确的统计和记录数据,对样品进行标识,确保标识的清晰。⑥盛样容器要保持整洁,防止受到阳光直射。确保密封性,以免盛样容器和土壤产生化学反应。如样品自身有一定的挥发性和腐蚀性,应采取广口瓶进行装样。如样品内包含容易分解有机物,则完成采集工作以后要马上置于低温条件下。⑦采样工作完成以后,对操作记录、样品标识情况进行全面检验,认真清点样品,查看是否存在遗漏。
2.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在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而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生物技术发挥着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富集污染物的植物分布与生长状况结合体内污染物含量分析来判断污染现状外,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WesternBlot以及PCR等高分子技术的结合,使土壤环境监测更全面。生物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等,对于土壤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意义重大。
2.3控制样品流转
在样品流转运输环节,如操作不当,会导致样品污染、样品挥发泄露、样品变质等问题的产生,影响样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因此,为保证样品质量,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控制措施:①做好样品运输储存工作,如将样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储存,对盛样容器进行密封处理;②工作人员在样品采集完毕、装车前,重复对所采集样品质量、编号信息、登记表单进行检查核对;③禁止将部分样品在太阳光可照射区域内进行放置;④在样品交接环节,工作人员需要对样品编号信息、数量与类型进行清查盘点。如出现样品挥发泄露、受污染等问题时,需要将问题上报,重新开展样品采集工作。
2.4完善土壤评价制度
土壤污染的判定比较复杂。国内对土壤判定的标准并不全面,并未随着国内土壤监测现状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迫在眉睫。土壤的污染状况判定需根据土壤的用途制定不同的标准,而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壤应使用最严格的标准。污染物质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有时污染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土壤背景值,并未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的植物生长已受影响,但植物内未见污染物积累。所以,对于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既要考虑将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值与土壤本地值作比较,看土壤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有无异常现象;还要考虑植物中污染物的含量,看它与土壤中污染植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是否受到抑制,有无生态变异以及人食用后对健康有无危害,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全面评价环境土壤的污染情况。
2.5控制准确度
准确性属于随机误差和方法系统误差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在控制准确性的过程中,可以质控样品和标准物质为主实施相应的控制工作,或者是采取测量加标回收率的方式进行控制,在确保精密度符合标准要求的同时来提升质控样的测量值。如果检测项目缺少质控样品或者是有关标准性物资,需实施加标回收试验工作来确定最终的准确度。对于每一批试样来讲,随机抽取10%左右的实施加标回收测定工作,如果样品不满10个则需要提升加标率。一般情况下,是按照被测试组分的含量来确定相关加标量的,加标以后需要确保被检测的组分总量不可以超出方法的测试上限,加标体积应当远远小于原有试样体积的1%,一旦不相符的则需重新调整体积。需要明确注意的是,将加标回收率控制在相应的区域内,当加标回收合格率低于70%时需重新检验不合格样品的回收率,适当地增设10%~20%的试样进行加标回收工作,一直到满足合格要求为止。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时,需遵循规范性的要求来控制监测质量,样品采集的过程中,还需要体现出样品的代表性,储存好样品,确保完善性,防止样品受到污染,保证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落实现场采集与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措施,准确评价土壤环境质量,为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参考与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绳秋月,钟罗罗,吴植.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11):88-89.
[2]王建英,张得恩,刘开隆.土壤环境监测中现场采集和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浅析[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9(01):31-33+27.
[3]何音韵.浅谈土壤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J].广东化工,2017(1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