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亮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辽宁省沈阳市 110015
摘要: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始于1981年全面质量整顿,随着GJB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迭代升级,经过几十年来的持续改进,基本建立了适合于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模式。但随着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装备质量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当前基于文件体系的质量管理模式劣势,阐明以构建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为突破口,创新体制下装备质量管理模式,促进装备质量水平整体跃升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融合
质量管理是一个企业和组织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增强企业能力、满足市场要求的提升活动。先进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组织规避风险,对于航空发动机事业而言,加强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落实航空发动机产品质量保证要求也是确保其装备任务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航发所属各家单位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航发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和要求,为各项任务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保证。进入新时代来,中国航发肩负党和国家的重托,高质量发展对集团具有重大意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装备质量建设的重要指示,以及对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国航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和意义
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始于1981年全面质量整顿,经过几十年来的持续改进,跟踪研究行业内外和国际上的质量管理先进手段,随着GJB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迭代升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先进的质量管控手段,建立了适合于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模式,基于以质量文件为载体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基本得到了识别,过程间关系较为明确,并通过管理评审、顾客满意调查、内外部审核等活动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监测改进;通过质量培训、群众性质量活动等方式提升人员质量意识,经过多年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探索和发展,各直属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基本有效。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的过程受控及最终产品的质量水平。一是通过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系统的识别组织和顾客的内外部需求,策划并建立体系的目标,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的资源、风险等在可控范围;二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基本涵盖了产品研制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要求,确保发动机研制过程规范受控;三是通过顾客满意、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绩效评价等手段,能够在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对产品研制过程实施一定程度的额外压力,确保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能够主动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四是通过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机制,不断解决问题,系统提升产品研制的质量保证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装备质量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当前基于文件体系的质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以构建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为突破口,创新体制下装备质量管理模式,促进装备质量水平整体跃升。
目前,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总体水平较低,质量要求与业务流程融合度不高,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质量管理未能做到事前预防,忙于事后救火。质量要求不清晰、过程要求落实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过程控制高度依赖监督检查和员工自觉,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手段,质量损失较大,尚未形成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质量文化。质量改进工作缺乏系统性、主动性,改进措施有效性普遍不足。
为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装备质量建设的重要指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装备质量管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提出了构建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质量管理目标向确保用户满意转变、确保组织持续成功、确保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落实转变,质量管理载体向创造价值生成战斗力为目标的业务流程体系转变,质量管理方法向基于架构引领、流程主导、信息化支撑的系统工程方法转变,质量管理管理主体向包括机关部门、各类机构在内的全类型组织转变等“四个转变”,对质量管理体系架构、建设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面对新形势下国防军事装备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贯彻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这为军工企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指明了根本遵循。承载“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使命,航发集团建立之初,就明确将“质量制胜”作为集团发展战略之一,并多次强调“航空发动机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要求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质量已经成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着手点和落脚点,建设运营管理系统AEOS,是集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航空发动机集团”的重要举措。结合科研生产内在规律,质量要求完全融入科研生产流程,促进质量管理从职能导向向流程导向转变,有利于从根源上消除质量要求与实际业务“两张皮”问题,系统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因此,要抓好机遇,摒弃将“科研生产为重、经济效益为主”作为企业运营的目标导向,降低质量管理要求难以落实,致其流于形式或被束之高阁的现象,降低企业的运营质量成本以及员工的工作量,缓解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产生的抵触情绪。要切实发挥领导作用,真正使企业各层级重视质量管理,建立源于领导重视,管理层级逐级传递的正向管理体系,以及源于客户满意,企业内部持续改善的逆向管理体系,形成螺旋式质量管理上升模式。
领导作用,要确保管理层在参与、推动、沟通和监视体系运行中扮演积极角色,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是可活动的,质量管理要求能够在企业中层层传递;顾客满意,要求企业内部各层级要定期审视自己管辖范围的客户满意度,包括产品质量本身,也包括各个过程的质量控制体验,找到顾客最为关切的问题,来制定重点改进方向,保证顾客需求得到解决;同时针对顾客要求举一反三,再不断改善质量管理体系,使得这一体系跟随客户的要求不断演进。在这样的体系内,质量不是独立的,是一种结果,质量管理也不是独立的组织作为监管方去抓质量。公司层面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牵引,管理层有明确的责任,在员工层面有全体参与的意愿和能力,设定质量目标,实行目标牵引。这样,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工作质量去保证全局质量,每一个人对于最终的质量都有贡献,质量与业务不是两张皮,而是融在产品开发、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
为达成这一目标,要求企业必须在业务流程中融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新要求,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则从用户的视角提供了管理者职责、资源管理、质量过程分析改进等要求,流程管理应融合质量专业标准要求,以客户的视角开展业务流程分析和优化的同时实现质量管控。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手段,融入产品实现全过程,使业务人员更聚焦,致力于建设不依赖于制度和第三方的监管质量控制体系。这样能将质量管理的载体,从以质量手册为载体的文件体系,向以创造价值、生成战斗力为目标的业务流程体系转变;从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转变。全员认同的质量文化,并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工作中,确保质量管理要求与执行不会因人而异,可延续并持续改进。
四、结束语
宏观来说,构建新时代装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与AEOS科研生产流程深度融合的这项重要而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质量管理要求与业务流程两者不仅仅是融合,更应该是以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为框架,逐步正向建立基于运营管理体系的发动机研发流程;是确保质量管理要求真正嵌入发动机研发过程当中,而不是在建立好的研发流程中再重新找各个流程节点去“融入”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