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4月10期   作者:解萌
[导读]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无人机已经在我国得到了研发与应用,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解萌
        93420部队飞行管制室 河北省 石家庄 0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无人机已经在我国得到了研发与应用,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因此,做好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结合我国无人机适航规章制度,对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为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条例的健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
虽然我国民用无人机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是无人机已经在城市规划、农业、气象监测、森林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民用无人机一旦失控,不仅会对民航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飞行区域内人员的安全。因此,做好民用无人机的适航管理至关重要。
        一、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的进展
我国民用无人机发展较晚,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条例最早制定于2009年,其对无人机办理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条例,随着无人机在我国的不断发展,2012年,提出了《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工作会议纪要》,针对无人机检测进行明确,2017年,提出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我国大型民用无人机进行登记,为后续民用无人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1]。
        二、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适航要求
目前,国内外对于无人机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研发方面,并没有结合民用无人机的应用需求,进行适航规章制度的颁布,导致民用无人机适航要求不健全。因此,民航局应当结合民用无人机的应用前景,进行民用无人机适航要求的健全,做好民用无人机的适航前检测,以保证民用无人机应用的安全性。一方面民航局应当对现阶段民用无人机适航要求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民用无人机在我国的应用,进行适航要求的健全,删除不适合条款,新增特有条款,从而促进民用无人机适航要求的健全。另一方面健全民用无人机适航原则。我国民航局提出了三个无人机适航认证原则,一是通过密切编排具有不同运行风险级别的分级认证来探索认证方法,二是通过从工业标准中提取CAAC认证标准和法规来探索认证过程,三是通过鼓励无人机公司通过综合信息系统共同参与适航管理,探索具有更宽容,开放和服务导向的认证模式。这三个原则的提出,促进了民用无人机适航要求与标准的完善,有助于我国民用无人机的质量监管。
(二)适航认证
随着民用无人机的使用用途的增长,制定适航标准的需求也逐渐跟随民用无人机的发展持续增长[2]。除了航空摄影之外,各种无人机应用已经大大扩展,在物流和货物运输、农业和林业植物保护、管道检测、遥感等领域有了新的用途。民用无人机适航认证的目的是确保在空域飞行的越来越多的民用无人机满足公众可接受的最低安全水平。根据中国民航无人机登记系统的统计,截至2019年1月24日,中国民航局已登记约295,000架无人机。民航局估计,大约有268,000名无人机拥有者,3,720架无人机型号和1,239家制造商和代理商。因此,我国民航局可以结合民用无人机的发展与应用需求,进行民用无人机适航认证系统的建立,引导制造商建立和完善无人机设计和生产企业的适航系统。一旦制造商建立了合格的适航系统且其无人机产品符合适航标准,民航局将向他们颁发适航证书。通过适航认证的建立,不仅帮助民航局进行民用无人机认证工作的降低,还保证了民用无人机应用的安全性,有助于我国民用无人机的长久发展。


(三)适航操作
2013年,《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出台,该规定提到:“下列情况,无人机系统驾驶员自行负责,无须证照管理:A.在室内运行的无人机;B.在视距内运行的微型无人机;C.在人烟稀少、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规定中所说的“在视距内运行”的范围具体指的是航空器处于驾驶员或观测员目视视距内半径500m,相对高度低于120m的区域。而“微型无人机”则是指空机质量小于等于7kg的无人机。而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无人机的操纵员则必须持有相关执照,并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和身体条件等方面的检查。因此,民航局可以基于民用无人机适航操作安全性需求,进行适航操作管理的完善,不仅要求民用无人机操作员持有相关资质,还要定期对操作员进行培训,增强操作员对于现行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机制的了解,促进操作员法制意识的提升,从而保证民用无人机操作的安全性。同时,为了保证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的专业性,我国建立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合格证管理平台。从2014年4月起,无人机驾驶员的资质和训练质量管理都要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合格证管理平台的建立,对民用无人机操作进行了资质管理,促进了民用无人机操作员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3]。
(四)适航体系
目前我国无人机适航管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管理规章欠缺,适航标准、专业技术标准空白;二是机型多、技术更新快、运行环境复杂;三是局方人力资源不足,业界人才储备不够、缺乏经验。因此,民航局应当基于最大起飞重量、视距范围、运行环境、无人机型号和技术、运行区域等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定基于运行风险的适航标准和适航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包括风险评估、事中管理、诚信体系、罚则、事前批准五个方面,局方参与程度逐个递增,对无人机的运行限制逐个递减,建立系统化、一体化与运行风险相结合的管理。
首先,民航局应当进行管理机制的健全,针对民用无人机管理规章欠缺、适航标准不足的现象,进行管理机制的完善,不断对民用无人机存在的适航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为管理机制健全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其次,民航局应当健全民用无人机的型号统一,不断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无人机机型的分类,为民用无人机质量检测,提供明确的指标,不仅可以提升民用无人机质量检测的效果,还可以规范民用无人机的发展,降低民用无人机发展的风险性。最后,民航局应当做好民用无人机的人才培训。一方面进行民用无人机检测人才培训,结合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的需求,增强与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使得高校相关专业根据无人机检测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内容的丰富,促进高校毕业生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在毕业后,可以借助专业知识,进行民用无人机质量检测,提高民用无人机检测的效率。另一方面进行民用无人机研发人才培训,虽然我国民用无人机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民用无人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不足的现象,为了保证民用无人机发展的技术性,应当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使其结合国外无人机发展技术,在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民用无人机技术研发,从而促进我国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均存在不足之处,我国应当结合民用无人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进行民用无人机适航要求、适航认知、适航操作、适航体系的健全,不仅对民用无人机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还要对民用无人机的研发与操作进行重视,保证民用无人机运行的安全性,促进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何金潞.浅析民航飞机的持续适航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8(28):141.
[2]喻俊霖.民机适航管理体系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8,8(10):76-77+81.
[3]张泽京,苗延青,史校川.大型民用无人机适航管理问题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8(01):29-33.
[4]. 民用航空法律法规基础[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12.3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