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涛 邓晴雯
大连理工加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农村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地区农业经济建设逐渐朝着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很多劳动力密集产业入驻农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生态环境被破坏,土地、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给农业经济提升造成困扰。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需要在确保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和加工,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资源利用率,借助先进工艺技术,降低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言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河南省为例,研究使用OLS回归方法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面源污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交通网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是影响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农村财政支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治理主体多元化是解决当前农村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1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注重运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一定要确保农业生产与外部自然环境相协调,优化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发挥地方生态优势,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对传统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将其与先进的设备、工艺相结合,在扩大产品生产和加工规模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中,生产者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过度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达到环境承载力的相应标准。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模式,结合技术含量较高的发展方式,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提升区域经济水平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地方政府要加强支持和管理,集中力量治理污染问题,提供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支持,消除环境污染对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结合高效合理的技术手段,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废气、废水以及废料等污染物的排放,例如在农业灌溉中运用滴灌技术可以在减少废料排放的同时,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产生的废弃物,应经过综合治理后集中排放,规范相关处理方式。总体而言,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提升地区经济水平,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避免人才过度流失。同时,以生态环境治理为基础,开展农业生产和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2.1农村生产环境污染
农业、工业是农村人民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农业和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相对严重。后续其治理难度也较大,这成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污染物用量逐渐增加,农民为了获取好的收成,其大面积的使用一些农业化肥,造成了土体环境的失稳,也使得水体遭受到了破坏。大多数农村工厂没有完善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在排放污水时,这污染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农村生态的破坏。同时过度开采煤矿、修建铁路公路等内容也对原有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它导致土体和水体的污染。乡镇企业盲目的注重经济开发,没有与农村可持续化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2.2农村自然环境污染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开荒毁林,过度放牧,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近些年来,虽实行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提升。原本的环境污染给现有的发展带了来巨大的破坏,大多数居民的环保意识都较差。即使其参与到了环境治理过程之中,但是很快之后原本的生态平衡又会被打破。他们随意开采资源,造成了当地生态结构的改变。这使得田地、河流遭到严重的污染,而肆意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则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这些严峻的污染问题不容忽略,也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做好管控。它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
受到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环保意识并不强烈。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我国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需要加强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有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的教育活动,使得生态环保意识得到普遍建立,有效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重视环境问题,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提高农民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其次,有关部门和相关组织必须落实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在基层反复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实时更新相关数据,让基层群众能够了解和掌握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的相关信息,使基层群众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全面地看待生态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忽略了环境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意识,才能真正地落实为行动,生态环保意识的建立和教育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3.2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发挥其职能,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进一步控制和惩治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地下水位下降,生物物种灭绝等。但是针对目前问题出台的相关法律较少,内容不完善,覆盖面不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法律法规空白。为此,需要政府和立法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监督有力。除此之外,执法是落实相关立法的关键环节,监督是法的实施的关键。因此,在依靠执法的同时,不能忽略监督。一方面,需要监督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依法执法;另一方面,也要借助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执法情况、落实情况、反馈情况。
3.3?重视可持续农业发展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良好循环的自然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将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协调工作,优化农民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环境,从而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不断创新循环农业发展和交流方式,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和循环农业体系协同可持续发展。
结语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必然导致消费和支出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农村居民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并充分意识到污染的有害影响,从而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将相应的经济、法律和政策措施作为补充,以实现绿色生产,避免进一步加剧农村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1]郭莹莹.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测度和横向比较研究[J].经济界,2018(04).
[2]郭荣朝.河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6(04).
[3]张合林,王亚晨,刘颖.城乡融合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J].财经科学,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