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的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4月10期   作者:杨洋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日常用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随处可见,因此要确保纺织品抗菌的安全性,通过科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避免纺织品抗菌安全性不高,从而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杨洋
        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 诸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日常用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随处可见,因此要确保纺织品抗菌的安全性,通过科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避免纺织品抗菌安全性不高,从而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针对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要加强对其评价方式的思考,确保评价标准的完善性和合理性,以此来推动我国纺织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
由于纺织品具有大量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就会产生繁殖,进而感染人体,同时还会导致天然纤维降解。并且,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还会产生大量的真菌,这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不利于生态环境发展,再加上真菌、细菌的威胁,很容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继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提升纺织品的抗菌性,通过制定完善的评价方式来改善当前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不科学的问题,同时要认真设计、研发抗菌纺织品,以此来推动我国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纺织品抗菌性的生产工艺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抗菌纺织品加工产业起步时间较晚,致使抗菌纺织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抗菌纺织品具有诸多应用优势,如减少交叉感染率、保证人体健康等,目前受到绝大多数人的青睐,这就促使纺织品抗菌性的生产工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很多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各种标称具有抗菌效果的纺织品放在市场中售卖,但实质无法保障纺织品的抗菌安全性,从而导致消费者被严重误导。另外,部分生产厂家盲目追求抗菌率,忽略了抗菌剂对人体、环境的危害,致使纺织品的抗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越来越重视纺织品的抗菌安全性,严格控制生产厂家的不良行为,并且加深了绿色健康纺织品的发展概念,推动我国纺织品产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1]。
        (一)织物后整理法
现阶段,我国抗菌纺织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生产工艺:一是织物后整理加工法,二是抗菌纤维法。其中,织物后整理加工法是指利用具有抗菌剂的溶剂来进行织物处理、浸渍和涂覆,然后再进行高温烘焙,这样纺织物就能够沉淀出一层微溶性抗菌剂,促使纺织物能够具有抗菌性能。这种生产工艺的应用优势有很多,首先是加工工艺操作便捷,不需要复杂的步骤就可以实现这一任务,其次是操作灵活,成品处理不受阶段限制,既可以在加工完成后应用,也可以在成品制成后再进行处理。但织物后整理法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耐水洗色牢度低,所以生产厂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在遵循该工艺生产原则的情况下进行选择,确保生产工艺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生产出安全性较高的抗菌纺织品。其选择原则如下:一是耐水洗色牢度要求不高的纺织品,如一次性手套、辅料等,这类纺织品都可以选择后整理加工的方法来进行生产,通过该工艺的低成本、低消耗来获取到理想的抗菌性能。二是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方。当遇到抗菌作用不容易受到恶劣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如户外、医院等场所,可以借助后整理加工生产工艺,促使生产出的纺织品具有耐久抗菌的性能,继而满足使用需求。
(二)抗菌纤维法
    抗菌纤维法是指在纤维上接枝或聚合抗菌剂,也可以将抗菌剂混入到纺丝原液上,对于部分没有反应性侧基的纤维则采取共混纺丝法,例如丙纶、涤纶等。

将抗菌剂添加到纤维聚合阶段,促使纤维具备抗菌性能,不仅能够让抗菌剂存在于纤维的表面,还可以起到缓慢渗透的效果,从而确保抗菌性能的持久性。所以说,抗菌纤维法具有抗菌性持久的优点,能够起到良好的渗透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使用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要结合生产需求来进行选择,保证在获取良好抗菌效果的同时能够减少生产成本,进而获取到更高的经济效益[2]。
二、纺织品抗菌性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
抗菌纺织品是纺织品功能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重视对抗菌纺织品安全性的评价,避免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纺织品。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需要建立完善的抗菌安全性评价体系,减少不合格产品生产的现象,并且要控制生产污染,确保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保障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健康,从而推动我国纺织生产业的稳定发展[3]。
根据我国当前的评价体系来看,存在以下两点需要关注的地方:一是抗菌物质溶出性测试,二是毒理学指标。通常,抗菌物质溶出性测试仅仅在洗涤一次后进行判断,而实际使用往往是多次洗涤,这就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合理,无法保证测试条的完善性,从而造成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受到影响。二是没有对抗菌纺织品的生产加工进行考虑。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抗菌纺织品生产加工后所产生的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4]。
三、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的思考
(一)完善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体系
在进行抗菌纺织品测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抗菌纺织品的使用环境,将实际情况考虑到其中,然后制定合理的测试方案,以此来保障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的公正性。对此,应该根据纺织品的使用环境、类型等条件来进行分类考核,保证产品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都能够具备抗菌性能,使其可以符合现有标准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确保纺织品抗菌的安全性。同时,在生产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缩小抗菌圈的宽度设置,使其不超过3毫米的范围,从而有效避免抗菌剂溶出的情况发生。
(二)抗菌物质生态安全性测试
现阶段,国家针对溶出性抗菌物质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在满足这一标准的情况下要考虑抗菌物质生态安全性测试的合理性,避免产生随意使用抗菌剂的情况,必须要严格对抗菌剂进行管制,从而减少使用风险。同时,在测试过程中还要相应的增加试验次数,将环境风险试验、皮肤贴敷试验等应用到其中,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水质、土壤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纺织品抗菌的安全性,为消费者使用提供质量安全保障[5]。
(三)抗菌纺织品的标志标识
    为了有效提升抗菌纺织品安全性的评价质量,可以采取标识抗菌纺织品的方式,针对不同用途的纺织品来进行分类,然后贴上相应的标志标识,这样能够增强生产厂家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严格、规范的进行生产操作,从而形成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抗菌纺织品标志标识的张贴,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让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相关信息,以此来增加对抗菌纺织品的认识,这样有助于推动我国抗菌纺织品产业的发展,进而为日后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抗菌纺织品的评价现状,确保抗菌纺织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结语:目前,我国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致使消费者的消费权益受到了危害,不利于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健康,以此要加强对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充分考虑抗菌物质溶出的测试条件,并且要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人体健康及生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杰,沈锦玉,姚汉强,李伟松,朱红梅.?纺织品抗菌安全性评价的新思考[J].针织工业,2018(01)
[2]申婷.汽车用纺织品安全性能整体评价方法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8.
[3]本刊编辑部,刘凯琳.纳米材料功能整理纺织品的研究及发展现状[J].?纺织导报,2020(04)
[4]刘凯琳.纳米材料功能整理纺织品的安全性评价现状[J].?纺织导报,2020(04)
[5]张少波.新型抗菌整理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对纺织品的表面改性[D].深圳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