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4月10期   作者: 王硕、张迪、叶奇志、周颖
[导读] 随着现代化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信息化逐渐成为防汛抗旱工作首要任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技术效用的发挥
        王硕、张迪、叶奇志、周颖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  江苏 宿迁223800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信息化逐渐成为防汛抗旱工作首要任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技术效用的发挥,决定着信息化技术是否科学、合理的应用,进而影响防汛抗旱工作的实施效果。有关单位需注重水利信息化的应用,不断优化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模式,发挥信息化技术应用最大加之。本文分析了防汛抗旱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汛抗旱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措施,以此保证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工作;应用
        
        
        前言:现如今,我国防汛抗旱工作进入了崭新的时期,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其中的主要体现,推动了有关工作的高效开展,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在信息化技术应用时,仍然存在很多缺陷,需要有效处理,如信息化覆盖方面不足、信息化系统差异性较大、工作人员信息素质低等,均会制约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相关单位应该重视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对已有工作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为防汛抗旱工作注入生机活力,减小损失,降低洪涝、干旱灾害的发生率,为人们提供稳定、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1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化覆盖面不足
        目前,及时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各部门的工作不同,工作内容和流程比较复杂,加之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专业性比较强,致使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只完成了初步的网络覆盖,但在信息收集和传输等方面并不完善。现有信息化系统可以仅可完成河流信息的监控,并没有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另外,一些标准和规定统一程度没有达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检测数据的处理,无法提供准确、真实的防汛抗旱信息,降低了工作效率。
        1.2系统化管理问题
        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不同,管理领域也是不同的,信息处理是一个独立的工作过程,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加之管理数据不能及时的更新,各部门无法统一获取数据,影响防汛抗旱综合部署,阻碍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导致水利信息处理重复率高、覆盖面小,影响防汛抗旱工作的效果
        1.3工作人员信息素质较低
        水利信息化的应用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员来开展防汛抗旱工作,但许多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主动学习和自我优化的意识匮乏,无法使信息化技术有效落实到实际防汛抗旱工作中。另外,还有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认为所在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优越,不易发生水旱灾害,对防汛抗旱工作敷衍了事,也不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导致自身综合素养和工作水平很难得以提升,不能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在发生水旱灾害时无所适从,无法确保人们的切身利益。
        2防汛抗旱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措施
        2.1提升信息化系统的覆盖效果
        在进行防汛抗旱工作时,相关单位需要参考水利工程以往的数据来对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因此,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应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基础,建立科学健全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相关规定,进而确保基础设施、数据系统、工作人员和参考资料严格遵照研究开展工作,以此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关行业标准应以我国水利标准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保留可调部分,以备后期完善工作之用。在技术上,要以水资源为核心,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同时结合水利信息系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确保防汛抗旱工作顺利开展。在数据处理方面,要坚持以信息系统大数据处理为基础,对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


        2.2完善工作系统性
        水利信息的管理内容包括防汛抗旱、系统数据、信息查询以及水资源管理等,这些系统相对完善,可建立规范化的抗灾防汛管理系统。为了确保管理过程对防洪抗灾的处理能力,应不断提高系统技术标准的应用。注重历史信息收集,及时收集资料,重点应用山洪、江河等非工程防洪抗旱工程。对于重点地区,可集中采集防汛抗旱数据,结合监测时段采用实时数据采集方式,保证汛期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实现对各种需求的实时分析和预测。另外,根据信息采集结果,采用多种抗灾防灾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利用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建设,控制资源浪费,随着数据采集点的不断增加,管理系统可以深度挖掘有关数据,在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可以科学预测降水量、河流流量和土壤含水量等信息,有助于防洪抗旱决策,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系统的指导能力,统筹安排,整合多部门业务量,完成信息互通,减少冗余重复的大数据信息,不断扩大系统覆盖范围,确保信息应用满足防汛抗旱具体工作需要。
        2.3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应用过程中,人才是根本,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完全胜任防汛抗旱工作,提升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可以在洪涝,干旱灾害发生前准确的做好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证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工作人员才加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加大知识储备。也可邀请知名专家讲课,鼓励员工相互沟通,组织应急演练,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快速融合,提升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综合素养。另外,设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各评估,以此反映出其真实的工作状态,并将考核结果和薪酬福利挂钩,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强化其创新意识,将水利信息化有效运用到防汛抗旱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
        2.4建立水利行业规范
        管理部门在开展防汛抗灾相关工作过程中,历史信息中的基础信息较多,内容复杂,数据量大。因此,必须以水利大数据为建设核心,建立规范的制度和规范,明确技术要求,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业务、基础设施、人事管理和数据资源框架。可以参照国家水利标准,结合不同地区的建设需要,保证标准制定的可扩展性,为系统技术升级和技术应用预留空间。采用标准化的规范和技术,可以把水资源作为管理的基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利用制度建设成本。具体来说,根据中心水利数据标准体系,完成标准编码和信息分类,完成数据交换、数据质量、空间资源建设,应用服务与中心管理的各种规范可以集成,不断推进系统的规范化运行。
        结束语:
        目前,我国信息化技术被各行业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系统中的应用已成必然趋势。但我国水利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并不完善,信息化覆盖面不足,工作系统不完善,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落后,行业标准的不统一,都会影响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标准,提升信息化系统的覆盖效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进而提升防汛抗旱工作预防能力,促进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文献:
        [1]赵志文,陈鹏.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4).
        [2]张建云.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7(3).
        [3]赵志文,陈鹏.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8(4).
        [4]李汝庆,程传伟.关于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7(4).
        [5]万海斌,杨昆,杨名亮.“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防汛抗旱信息化的发展方向[J].中国防汛抗旱,2017(3).
        [6]汪志雄.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 农机,20 1 9,46(11):42-43+45.
        [7] 张文.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陕 西水利,20 1 9(03):1 47-1 48.
        [8] 陈鹏.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智 能城市,20 1 7,3(04):1 9 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