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0期   作者:赵永业1 袁玉梅2
[导读]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的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赵永业1 袁玉梅2
       1.青海省气象学会 810001;2.青海省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810001)
       摘要: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的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对西宁1991年到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日照时长三个指标的深度分析,来总结西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键词:西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日趋变暖,各地气候发生变化的幅度也急剧加大,而农业作为受气候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深刻的领域之一,受到气候变化和气象因素的制约更加凸显[1]。中国西宁地区近些年来的气候趋势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宁地区1991年到202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气候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日照等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总结其规律和特征,以便充分运用气候研究经验,对未来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安全进行有力的指导。
       1.西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1.1西宁地区区域概况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它地处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的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他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西宁属于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 小时,年平均气温为7.6℃,夏季平均气温在17到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胜地。西宁市区海拔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因青海地处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境内河流纵横, 且河谷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其农业生产的优势潜力是巨大的。
       1.2西宁的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从西宁地区1991年到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1)中[2],我们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1998年期间,西宁市区的气温整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在1998年达到了年平均气温的峰值,当年的年平均气温为6.57摄氏度。此后,西宁的年平均气温从1998年到2010年是一个相对来说平稳的态势,年平均气温的波动较小,基本上处于六摄氏度左右,但从2010年到2012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2012年的年平均温度仅为5.21摄氏度,是1991年以来,仅次于最低值的年平均温度,之后又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上升,年平均温度在2015年前后又恢复到了6摄氏度左右。


(图1)
       1.3西宁年平均降水量特征
   从图二的西宁年平均降水量数据图中可以看出,西宁的年均降水量,从整体上看是呈增加趋势的。在1991年至2020年的年均降水量数据中,年均降水量的最低值出现在1991年,当年的年均降水量为20.26毫米,而 1992年的年均降水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上升,增加到了35.43毫米。从1992年到2014年,这一阶段西宁的年均降水量一直是围绕在35毫米上下进行波动的,而到了2015年又出现了一个小低谷,从2014年的37.2毫米直接下降为2015年的25.51毫米,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而且是剧烈下降的波动,2016年开始又上升回到了35毫米左右,在2019年达到了年均降水量的顶峰,为44.69毫米。在2015到2019之间居然出现了年均降水量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年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相差19.18毫米。可见西宁年均降水量的波动幅度是很大的。
(图2)
  1.4西宁年平均日照时长特征
西宁的年平均日照时常根据图三来看,整体波动幅度是相对较小的,从1991年到2009年是一个平稳阶段,年平均日照时长都在205小时上下浮动,在2010年出现了年平均日照时长的峰值,当年的年平均日照时长为231.84小时,在2011年又下降到了212.25小时,这种平稳的态势一直保持到了2017年,当年的年均日照时长为210.86小时。但从2017年以后,西宁的年平均日照时常迎来了一个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的年均日照时长都没有再超过200小时。
     
(图3)
2.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对病虫灾害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使得水源热度光照等等这些自然资源的平衡性受到打破,严重的情况下会提高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一些农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等关系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基础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进行中,应该有效预防天气变化,关注气候信息预警,注意用科学安全的方式对农作物的病虫灾害进行治理。
在日照市场比较丰沛的气候条件下,将加快有机微生物对土壤的分解速度,这样下去会降低土地的承受力,而造成农作物产量的下降。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跟生物量的生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土壤补充有机质,但是一旦降水量有波动,遇到较干旱的情况,跟生物量的转化分解将受到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去人为施加更多的肥料来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成分。
2.2气候对种植业结构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影响种植业的一个强大因素,应对气候的变化趋势,应该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种植产业的结构优化,利用该地区日照条件好的优势,来进行适应气候的种植品种的优选。增加喜温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将一些耐高温耐旱的新品种农作物当作重点培植核心。可以增加,大豆或者马铃薯等种类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光照充足的地方可以将大豆的种植期适当的提前,加大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加强对日照时数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产值。
2.3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提升
西宁是春旱情况高发地区,总体气候变暖,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空气湿度较低,干旱少雨,可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筛选适合本地区栽种的农作物类型,将农业发展成规模化,增加信息智能控制的生产投入,提高农田基本建设,增强土地的抗汗排涝能力,增强公众的节约水资源意识,在干旱的季节或者时期,可以有效地安排人工增雨措施,以提高土地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剧烈变化抵御的能力。
总结:
   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气候变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领域,气候变化情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区域气候特征模型的形成和检验还有待加强。对作物动态模型的建立和分析也需要逐步提升,因此,未来气象从业者和农业从业者的研究工作是繁复而艰巨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农业发展是离不开这些基础工作的,作为新时代的工作者,我们应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将工作做到极致,将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领域中,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盛也. 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农业灾害研究, 2019, 009(006):53-54.
[2] 胡锡英, 王占勇, 包立红. 讷河市近50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 No.530(09):133-133.


作者简介:赵永业(1968.03),男,汉族,青海门源人,本科,工程师,从事应用气象、气象培训工作。
通讯作者:袁玉梅(1972.02)女,汉族,河南邓州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气象教育培训、应用气象研究方向。


表格原点坐标可以是最小值,Y坐标值原点不一定从0开始,这样简洁好看。图的文字说明要加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