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推进盐城湿地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0期   作者:柳杨
[导读]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项目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处湿地世界自然遗产
         柳杨
          江苏盐城技师学院
        摘要: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项目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处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也是江苏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为滨海湿地保护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后申遗时代我们要加快滨海生态修复、打造生态保护和开放合作新高地、推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 湿地 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盐城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守护、保护、修复湿地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环节来抓。盐城黄海湿地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的压力非常大。我们必须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创新思路推进湿地遗产可持续发展。
        一、黄(渤)海湿地成功申遗的战略意义
        黄(渤)海湿地成功申遗,向世界诠释了生态保护的全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黄(渤)海湿地成功申遗,向世界提供了生态治理的全新范本。盐城黄海湿地建有珍禽(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中珍禽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自2016年申遗工作开展以来,形成了完整的工作架构和科学的制度体系,编制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对黄海湿地已开发利用项目进行全面修复。盐城黄海湿地申遗,不仅是盐城履行国际公约、保护人类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更为世界范围内的湿地保护提供了现实的可借鉴的“盐城范本”。
        黄(渤)海湿地成功申遗,向世界展示了生态合作的全新模式。2017年成立盐城海滨湿地研究院,2019年在盐城成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创造性地提出并先后两次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围绕黄(渤)海湿地跨区域保护、湿地保护体制机制、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前沿热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进行高端对话,黄海湿地的普遍价值和科学保护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的广泛认可。
        二、推动滨海湿地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申遗,既是对我国湿地保护的认可和褒奖,更意味着一份责任和担当。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政府庄重承诺,将一如既往按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要求,保护好、管理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已经损失了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海草床绝大部分消失,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线已逾2500公里。从第一、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对比情况来看,滨海湿地受威胁压力进一步增大,主要缘于当前的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围垦、外来种入侵和基建占用等五大因素,出现频次增加了38.72%,特别是围垦和基建占用无论在影响频次还是在受影响面积上,尤为严重。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滨海湿地保护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是滨海湿地研究匮乏、技术支撑不够。目前,国内在陆地、海洋等领域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研究相对不够。

此前,盐城黄海湿地虽以《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标准Ⅹ”(生物多样性标准)成功申遗,然而滨海湿地的动态变化和极度脆弱的现实,要求我们在岸外辐射沙脊群、迁徙候鸟飞行规律、滨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以及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为滨海湿地保护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是大范围的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此前,由于对湿地保护普遍认识不够,不少地方片面追求发展经济的速度和空间,大片滨海湿地遭到围垦,近10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由127600公顷增加到1292800公顷,猛增了10倍有余。虽然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停止对湿地的围垦,但已经毁坏、丧失自然功能的湿地需要加以修复。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迫切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做好生态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三、做好黄海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1.以二期申遗为契机推进湿地保护。盐城作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秘书处单位,为二期申遗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应积极履行职责,帮助区域内其它城市开展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修复与管理,加强组织协调、技术支撑、经验共享,合力推进二期申遗,提升滨海湿地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起“肾”机盎然的滨海湿地生态长廊。
        2.把加快滨海生态修复摆上重要位置。对已经破坏自然功能的湿地恢复成自然岸线,工程浩大、投入巨大,紧靠地方政府显然难以为继。应借助国家政策上的激励和资金上的投入,培植发展绿色金融,聚集绿色资本,进行湿地恢复和富营养化治理,为滨海湿地类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支持盐城设立国家湿地公园、创建生态特区,在先行先试中总结相关经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盐城拥有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内的多方面独特生态优势,可以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方面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统筹规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着力做好“遗产+” “生态+”大文章。
        3.打造生态保护和开放合作新高地。推进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以申遗成功为契机,以生态保护为抓手,推动环黄海城市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战略构想。一是成立黄(渤)海湿地研究院。滨海湿地生态复杂,在全球范围内对滨海湿地的保护研究仍属短板。在国家层面成立(黄)渤海湿地研究院,聘请国内外知名湿地、鸟类、生态学等方面专家,集聚全球专家智慧,不仅可以为二期申遗提供有效技术支撑,还可依托现有盐城世界遗产,建立可持续利用示范基地,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为保护与利用探新路。二是设立黄(渤)海世界遗产国际论坛。盐城黄海湿地是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以迁飞候鸟为纽带,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紧密联系的我国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设立黄(渤)海世界遗产国际论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湿地遗产主题国际论坛,作为中国与世界进行湿地、遗产对话的政府间合作平台,从政策层面形成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以期引领全球湿地保护工作,更好地发挥湿地巨大的生态功能、强大的生产功能、特殊的碳汇功能、丰富的文化功能。三是打造特色化的国际旅游合作平台。精准把握“盐城特色”与“国际语言”的接入口与创新点,高规格、高水准地筹办好世界湿地生态旅游大会,将其打造成展示盐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弘扬盐城湿地生态文化、推进湿地生态旅游合作的重要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将世界湿地生态旅游大会与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盐城国际观鸟节等重大旅游推介活动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盐城特色、能够形成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活动项目和旅游服务载体。
        盐城作为“一带一路”交汇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和苏北唯一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市的特殊地位,将使黄海湿地自然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治理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元秀.盐城旅游形象游客感知调查与优化研究——基于后申遗时代的视角.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