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露天矿职业危害影响因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0期   作者:李小平
[导读]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我国人口众多
       李小平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东露天矿  山西朔州   036000)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我国人口众多,煤炭能源消耗较大,年开采量惊人,作为煤矿开采的主力军煤矿企业实际上是属于高危行业,开采过程存在严重的职业病影响因素,工作人员患职业病风险较高。本文通过介绍东露天矿生产过程的情况,分析其中可能造成职业危害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降低东露天矿职业危害的影响。
       关键词:东露天矿;职业病;粉尘;噪声;
一、引言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煤矿企业不断加大开采量,提高煤炭的产量,随之提高的还有开采工作者的职业病患病率。因煤炭开采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长期作业会导致工作人员患职业病,这不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当前社会对煤矿行业职业病情况较为重视,煤矿企业需要加强职业病防治意识,采取防护措施,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
二、东露天矿简介
       东露天矿是国家规划的平朔矿区三大露天煤矿之一,是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和山西省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平朔亿吨级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平朔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露天矿田位于宁武煤田北端,行政区划隶属朔州市平鲁区,采矿权证范围48.409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35亿吨,项目包括露天矿、选煤厂、铁路专用线三个单项工程,概算总投资120.94亿元;露天矿设计生产能力2000万吨/年,服务年限75年;选煤厂设计原煤处理能力2000万吨/年;铁路专用线正线长27公里,设计运输能力3250万吨/年。
       该项目于2008年4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2010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工期至2013年6月底。2013年7月进入联合试生产阶段。截止至2016年底项目经过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认定、防雷接地专项验收、安全设施及条件专项验收、职业卫生健康专项验收、消防专项验收、档案专项验收、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环保专项验收和项目整体竣工验收。2017年1月取得了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项目总布局及工艺流程
       东露天矿工业场地按功能分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非生产区。生产区包括露天矿采区厂、洗煤厂主厂、洗煤厂副厂,非生产区包括行政办公楼和单身公寓及餐厅等,辅助生产区主要包括换热站、生活水处理、变电所、回风立眼、维修中心等。
       项目总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采:待工作面浮土清理后,牙轮钻打眼穿孔,装药爆破后,电铲进行工作面剥离,剥离后露出煤层进行采装作业;剥离物由卡车运输至排土场,原煤由卡车运输至原煤运输通道,转载至带输送机进入洗煤厂。采用的开采工艺:剥离,采用单斗挖掘机—移动式破碎站—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和单斗—卡车间断工艺;采煤:采用液压(电铲)挖掘机—卡车—端帮半移动破碎站—端帮胶带输送机半连续工艺。主要采矿设备全部从国外进口,代表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开采工艺。

       二、洗煤:开采出来的原煤进入主厂房进行洗选,洗选采用重介工艺,块煤、末煤和粗煤泥分别采用重介浅槽、重介旋流器和螺旋分选器分选,细煤泥由加压过滤机处理后进入产品煤仓,产品煤仓内有精煤、一般动力煤、原煤旁路和洗混煤四种共计13万吨。
       三、运输:主厂房洗选出的产品分别根据各自带式输送机进入产品仓,经仓下678A/B带式输送机转载至801带式输送机输煤暗道进入洗煤厂副厂(装车站);矸石通道701皮带机进入矸石仓。801暗道来煤,通过812、821、831等转载带式输送机将煤转载至装车塔,由火车外运。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
       煤矿行业在各个阶段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产品、副产品、辅料
       生产过程中产品主要是原煤,该矿区煤质为黑色块状或粉末状固体,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着火温度700℃,燃烧后产生大量热并生成生含有CO、CO2、NO、NO2、SO2的烟气;副产品是矸石;辅料包括焊条、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其中焊条含有碳、锰、硅、铬、镍等合金元素,与焊件接触后电弧温度会达到4000℃,此温度下焊条熔化会产生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等;聚丙烯酰胺PAM外观为白色粉颗,液态为无色粘稠胶体状,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温度超过150℃时易分解,属非危险品、无毒、无腐蚀性;聚合氯化铝PAC为白色或乳白色奶粉状精细粉末,裸露在空气中极易融化。长期接触这些物质都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
(二)采煤阶段
       通过上述介绍的采煤工艺流程可以看出,采煤主要分为采剥、掘进、排土、爆破、运输。
       1、采剥。采剥生产作业时在切割剥离层、煤层时会产生粉尘、煤尘和噪音。
       2、掘进。在掘进过程、落煤、装煤过程、锚杆机打眼过程会产生煤尘,掘进机运行、锚杆机打眼、落煤和装煤过程中煤块的摩擦、碰撞会产生机械性噪声,掘进机掘进过程中煤层中的各种毒物逸散产生,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锚杆机打眼时通过人手臂传递给作业人员的手传振动。
       3、排土。卡车卸料及推土机整理时引起的粉尘在工作场所内的扩散及机械、车辆运行时产生的机械性噪声。
       4、爆破。牙轮钻打眼时钻头与地面接触产生的其他粉尘和产生的混合性噪声,爆破后工作面残留的因爆炸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等有毒有害气体。
       5、运输。卡车运输、带式输送机运输、刮板输送机运行、破碎机运行产生的煤尘和噪声。
(三)洗煤阶段
       洗煤阶段主要包括洗选、煤泥压滤、介质添加、运输。
       1、洗选。301带输送机及302刮板输送机运煤过程中产生的煤尘在工作场所内的扩散,洗选过程中振动筛、离心机、原煤分级筛、脱泥筛、各类水泵、皮带机、刮板机工作产生的机械性噪声。
       2、煤泥压滤。压滤车间设备工作时产生的机械性噪声。
       3、介质添加。介质卸料搅拌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粉尘在工作场所内的扩散,球磨机、磁选机、分级旋流器等设备工作产生的机械性噪声。
       4、运输。煤炭、矸石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煤尘在工作场所内的扩散,皮带机、给煤机等设备工作产生的机械性噪声。
(四)辅助系统
       1、换热站。该矿区换热站布置3套换热装置,利用附近电厂余热进行供暖。该工作场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管道内蒸汽及水泵运行时流体与泵产生流体动力性噪声、换热机组运行时产生机械性噪声和换热过程中产生的高温。
       2、污水处理站。该矿生活污水处理采用MBR处理工艺。即污水通过格栅井处理后进入调节池,然后由泵提升至MBR反应池(由鼓风机导入空气),处理后的水返回洗煤厂浓缩水池。格栅渣、调节池污泥由定期外排。絮凝剂添加过程中其他粉尘容易在工作场所范围内的扩散,水泵运、电机以及鼓风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噪声,生活废弃物腐烂、沉淀、逸散产生硫化氢。
       3、变电站。该矿在工业广场建有变电站,布置有主变压器、高压配电装置、低压配电装置等。该系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配电装置运行产生的电磁性噪声。
       4、维修中心。维修中心主要负责矿上设备、车辆、机械的日常保养、检修及维护等。该系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为维修保养过程中设备运行产生的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手传振动、噪声、紫外辐射、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锰及其化合物等。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分析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1、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包括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井下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相适应,或生产定额过高,或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等;不良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姿势),如煤矿井下工人在特殊的劳动条件下,致使滑囊急性外伤或长期摩擦、受压等机械因素引起滑囊炎,或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不符合人机工效学设计等。
       2、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该矿存在部分井下工作场所,井下空气中常见的毒物主要有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害性分析
       1、噪声。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引起听力损伤,表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直至噪声性耳聋。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2、高温。机体大量受热可引起中暑热衰竭,严重者发生晕倒,可引起水盐代谢失调,发生中暑(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以及慢性热致疾病。
       3、手传振动。由于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而导致身体损伤。手传振动最长接触时间因低于4小时,其加速度低于5m/s2。损失主要表现为手麻、手痛、手胀、手凉、手掌多汗、手的运动不灵或等。
       4、煤尘。作业场所总煤尘浓度应低于4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需低于2.5mg/m3,在超标环境下长期作业,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导致煤工尘肺。煤工尘肺的早期多无症状。当病变进展时,尤其发展为大块纤维化或合并支气管或肺部感染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咳嗽、咳痰、胸痛、气短是煤工尘肺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5、其他粉尘。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可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病变,长期吸入不同种类的粉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尘肺或肺部疾患。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肺通气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6、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引起肺水肿为迟发性病变,伏期6-72小时。可导致氮氧化合物中毒。
       7、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最高容许浓度为0.0024%,超过这个标准,会造成人体组织缺氧、急性中毒。二氧化硫最高容许浓度为0.0005%,吸入超标的二氧化硫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水肿及痉挛导致窒息。
       8、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使用过程中会逸散粉尘,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可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病变。
       9、焊条。电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紫外辐射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为眼部损伤,可以导致电光性眼炎;电焊烟尘可致电焊工尘肺;过量吸入锰烟及锰尘可引起中毒。
六、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一)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在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上,充分结合矿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作为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政府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贯彻于落实,监督矿区在生产经营计划、职业危害防治上的工作进度,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依照相关管理规定,监理职业病防治档案制度。对于存在、可能发生的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因素加强风险评估体制建设,并做好相关的预案与防治措施。
(二)提升防护设施投入、定期检测监督
       针对生产中各个环节存在的职业危害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护处理。例如采煤过程,对产生煤尘的地方进行洒水降尘,产生噪声的地方进行隔音处理。矿区需要细致的布置防尘、防毒设施,使得防毒、防尘设施实现作用最大化,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伤害。2016年-2018年东露天矿提取的职业病防治经费共计404万元。(如下所示)






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一览表
序号    职业卫生经费项目    内容    费用(万元)
1    预防、治理职业危害费用    15
2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配置与维护费用    190
3    个人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费用    防尘口罩    50
4        防噪声耳塞    12
5        防护眼镜    20
6        防尘面具+过滤棉    15
7    检测仪器购置费用    55
8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费用    6
9    职业危害因数检测与评价费用    16
10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    25
合计    404
       制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制度》、《职业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制度》,对日常监测、定期检测及评价进行规定。配备有直读式粉尘检测仪、声级计等,按《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的要求对工作场所的噪声和粉尘进行定期监测;定期检测及现状评价工作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评估。
(三)注重职业病宣传
       矿区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在合同中将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产生的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及相关权益如实告知了劳动者,并且在矿区内设置职业病危害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并有专人及时、定期的对公告栏的内容进行更新,并在工作场所安装警示标识。
(四)加强员工健康意识
       矿区定期组织在岗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例如口罩、护耳器等,还需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掌握员工身体情况,建立职工健康档案。2018年东露天矿全体员工共517人,针对接触职业危害进行体检人数419人,检测结论: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0人,其他疾病或异常215人,未见异常214人,实际体检419人。从而达到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100%,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告知率达到100%,体检情况均已记入个人健康档案,针对其他疾病或异常人员之后每年体检将进行特别检查及诊断。
七、结语
       目前,我国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形势极为严峻,由于过去不注重职业病的防护,使得煤矿工作人员患职业病的风险加大,得病员工越来越多,经过现实的教训,东露天矿对职业病防护十分重视,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从全方位、各角度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有效进行,力求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病危害风险,降低工作人员的患病率,使东露天矿不仅是重点工程项目,还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谷宏亮,郭亚峰等.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决策探索,2009,(24):65-66.
[2]陈成芝.浅谈煤矿职业危害及防治[J].山东煤炭科技,2016(11):76-77.
[3]王凤亚.浅析煤矿职业危害防治[J].陕西煤炭,2015,34(6):54-156.
[4]袁力.以人为本切实做好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J]. 新疆医学,2008,38(9):236-238



作者简介:李小平(1983-),山西朔州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煤矿设备管理、设备运行考核、设备材料计划管理、职业健康管理兼安全体系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   ...
•   ...
•   ...
•   ...
•   信...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