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为敏1,吴名扬2,吴先康3
1.安徽省枞阳县农业农村局、枞阳县汤沟镇大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安徽 枞阳 246700;2.枞阳县汤沟镇文化站、枞阳 县汤沟镇大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3.铜陵市团市委、枞阳县汤沟镇大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安徽 铜陵 244000)
枞阳县汤沟镇大新村地处横埠、老洲、汤沟三镇交界,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15户312人。长期以来,摆脱贫困一直是大新村民祖祖辈辈念兹在兹的共同梦想。党的十八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大新村“两委”一班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大新村民,下足“绣花”功夫,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以真抓实干的作风,逐步探索出适合大新村实际的特色减贫之路,尊亲爱邻的社会风气更加淳朴,民富村美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该村于2019年底全面完成户脱贫,村出列工作。笔者于2018年元月份作为安徽省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入驻大新村从事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针对大新村近几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果总结出大新村的发展经验,仅供参考。
一、强化政治自觉,建强基层党支部,努力锤炼一支讲奉献、懂经营、敢冲前的“攻坚队”。
1 增强“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的思想自觉。大新村支“两委”在“团市委.县农业农村局.大新村”联合党委的帮扶指导下,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最大的民生工程攥在手里、最大的发展机遇谋在心中。
2 着力把脱贫攻坚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历任大新村党总支书记和第一书记带头垂范,团结带领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成员,遇到困难抢着上、碰到问题集体想、勇于探索敢担当,借力在外乡贤,注重保护和调动老党员、老村干和群众的积极性,党支部和工作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领头羊”作用更加显现。
3 坚持为民初心扎实改进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坚决根除“政策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苗头问题,永葆为民初心颜色不变。对于学龄家庭,主动指导考学择校、帮助申请助学贷款、联系爱心组织捐资助学,隔绝贫困代际传递;对于无人照料的贫困户统筹村集体光伏收益分配使用,开发居家保洁、生病陪护等公益岗,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对于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困户,主动对接小额信贷、加强种植技术指导、签订合作收购协议、介绍村集体合作社和扶贫基地务工、帮助流转土地等一系列组合拳,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对于边缘户,落实包片村干帮扶责任,重点防范掉入贫困户。
4 聚力“双基”建设提振群众获得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2016年以来大新村实施道路提升硬化工程,畅通16条村组路共9公里;争取扶贫专项资金修建贫困户直接受益断头路共1.9公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个、水利“八小”工程清淤沟渠长2.096千米,塘坝扩挖清淤当家塘8口,整治塘坝水泥护坡0.12千米,实现村组道路网连接、群众出行无泥泞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新建400平方米老年服务站暨就业扶贫驿站,乡村大舞台、残疾人之家等公共服务设施陆续投入运行,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新建大新村青少年文化学,成为大新村进行青少年爱国理想和乡土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扶贫先扶志,选对产业、精心施工,充分激发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增收的战斗热情。
1 立足现状选准脱贫产业。农村要发展,产业发展是关键。大新村和驻村工作队不好高骛远,选择适合种植、抗市场风险、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产业。通过前期的种植探索和市场调研,逐步形成了以糯稻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为基础、以丝瓜络(瓜蒌)特色种植为增长引擎、逐步发展精深加工和种植多样化经济作物的发展思路,按照“试点示范+带动贫困户+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多样化经营”分步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贫困户家门口就业增收。实践证明,丝瓜络(瓜蒌)特色种植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探索大新村产业发展壮大的有效路子。
2 干在实处用心经营特色产业。2018年5月,大新村率先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依托枞阳县璇琪家庭农场,作为发展丝瓜络(瓜蒌)特色种植产业的“一体两翼”,通过示范引领探索大新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2018年10月平整50亩原村集体废弃窑厂土地,作为村集体合作社发展丝瓜络(瓜蒌)产业的第一批基地,示范种植丝瓜络,累计带动贫困户23人(普通农户40人)就业增收,带动12户农户(含贫困户4户)种植丝瓜络,通过土地流转和收益增加村集体收入4.5万元,有力促进大新村稳定脱贫。大新村和驻村工作队积极走出去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开拓销售市场,对接浙江、江西、亳州等地企业,保障丝瓜络稳定销售渠道。
3 完善利益联结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利用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继续扩大丝瓜络种植规模,通过集中平整土地、修筑农田水利、配套仓储包装设施、统一发包租赁等种植收购一条龙服务模式,按照8-10亩面积优先贫困户承包经营,最大程度激发贫困户自主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务工增加15万元/年、土地流转增收3万元/年。逐步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
4 衔接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在驻村工作队的牵桥搭线下,大新村主动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关高校,围绕发展丝瓜络手工艺品、中药饮片、特色乡村风貌等延伸产业链和多样化经营,探索一二三产特色融合发展,谋划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平稳衔接的产业支撑。
三、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改进乡村治理体系,凝聚起建设美好大新的精神向心力。
1 充分依托老党员、老村干和在外人士的乡贤作用,为扶贫攻坚、产业振兴、乡村文明出谋划策、牵桥搭线、贡献力量。扎实开展“五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理事会,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发动党员带领群众参与“最美庭院”创建,统筹环境整治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村居环境美观整洁有序、改善贫困户群体精神风貌。
2 依托联合党委抓党建建设大新村乡贤“凤还巢”服务联络站。探索“党建+乡贤”的基层党组织治理模式,发挥乡贤和党员的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引导参与乡村治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以乡贤和党员聚力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3 创新村集体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严格按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等规定,探索在教育、孝道、环境卫生、自身发展、特色种植等方面对贫困户优秀典型进行奖补,通过本人申报、老村干会同现场核实、村民小组民主测评,提升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对特殊贫困户针对性安排卫生清洁、看病陪护公益岗位,统筹小型公益事业促进贫困户直接受益,做到扶贫既有政策又有温度。
4 重视关心下一代教育成长。加大教育扶贫和雨露计划政策宣传讲解力度,全面摸排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确保无一人无辍学,对品学兼优的贫困户子女积极联系县关工委、铜陵“与我同行”爱心协会、铜陵市青联等组织予以资助,帮助困难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保障贫困人口受教育基本权利;实施优秀青年持续跟进计划,对升学、参军、经商创业等优秀青年,安排老党员编制造册,持续关注跟进,主动邀请参与大新村发展建言建策,增强青年一代乡土感情联系,汇聚建设美好大新最广泛的精神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