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后文物在博物馆的保护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0期   作者:张玄微
[导读] 文物是一个时期之内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可为研究
      张玄微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省 阳江市 529536
      摘要:文物是一个时期之内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最好见证,可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扎实可靠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文物研究、保护与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引入先进技术来提升考古发掘水平和文物保护水平。但在很多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发掘之后的出土文物保护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主体单位,更应加大保护力度,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综合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博物馆;保护策略
一、考古发掘后文物在博物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历史年代清晰、明确的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是过去一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展水平确切的实物考证依据。因此,需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有的历史痕迹,才能为研究者提供最真实的历史信息,发挥文物的研究价值。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博物馆建设上的投入不足,在博物馆专用文物保护保存设施建设上,没有完整的科学规划,文物保护措施和相关设备设施缺乏,有些文物甚至是在“带病”状态下进入库房,在库房保护设施、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带病”文物本体的病害有进一步蔓延扩展的风险,甚至会波及同一库房内其它文物的安全保存,给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造成一定阻碍[1]。
(二)文物保护意识不强
      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均需要专业人员才能完成,是一项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部分地区受到专业人才、专业队伍建设等因素制约,对文物保护的认知和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足,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博物馆相关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在基层地区,受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文物管理部门更是专业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2]。
二、考古发掘后文物在博物馆的保护策略探讨
(一)适度加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入
      针对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文物在发掘之后进入到博物馆中保护不利的情况,当地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需增强对文物保护基本规律、理念和应用技术等的认识,合理规划文物保护方案,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完善博物馆中相关文物保护所需设备和设施,例如通过提升文物保存微环境条件控制,购置文物保存专用囊匣、密封保存袋等,营造文物保存良好的小、微环境和条件,以较少的资金满足文物安全保存的需求。
    对于已经安装的设备,应制定完备的巡视、保养、检修管理制度,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提升文物保护水平[3]。
      在加大文物保护硬件设备、设施、条件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短期内无法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应针对现有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文物利用、历史学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各类专业培训班的学习机会,鼓励本单位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创造条件,激励本单位工作人员在岗学习,完善专业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给本单位人员的专业晋升营造氛围和制度保障。
      由于过去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文物保护工作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导致全社会对其重视程度不足,我国的文物保护人才建设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问题,表现为缺乏专业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有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年轻的新生力量不足,阻碍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当下,我国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步伐,在文物保护上加大了投入,专业人员的待遇也显著提升,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投身到文物博物行业,我国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我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开始进入良性循环。文物保护是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工作,随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文物保护专业工作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当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任,无愧于所肩负的历史和工作岗位的职责所系[4]。
(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过去,限于历史和技术等原因,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和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受到经济、技术等因素制约,对于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导致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受到阻碍。当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代表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2017年,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全面阐述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及专业工作人员那些鲜为人知的详细、真实内容,在全国引发了关注文物保护的热潮和文物保护的讨论,人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得到提升,全社会形成了文物保护的积极氛围,大批年轻人开始投身到文物保护事业中。落实到博物馆中,应完善相关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深度挖掘文物保护全过程的各项细节制定全面的细化管理规章,对已经受损的文物要按照相关规范制定保护修复方案、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此外,可以在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和今后发展目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中、长期文物保护和管理规划。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时,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确保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坚决堵住管理上的漏洞,降低威胁文物安全的各种隐患[5]。
      在开展文物安全技防保护、人防管理的同时,博物馆还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条件,积极推动数字博物馆的建造,盘活现有文物资源,将在库房中沉睡的文物,通过数字技术渠道更多地向观众展示出来。当下,数字应用技术有了飞跃发展,数字技术硬件、软件所需的技术、资金门槛已大为降低,个人移动数字终端获得全面普及,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数字技术在文物博物领域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首先,可利用数字技术或者虚拟技术开展文物保护修复,采用3D扫描设备对文物进行扫描建模,结合相关文献、实物研究资料,在文物病害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保护修复,以确定最佳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和操作方案,减少在实际保护修复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不当技术路线和操作方案所带来的文物二次损伤;其次,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博物馆,将博物馆中的各项文物录入到系统中,对于一些历史价值较高,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文物,如脆弱的纸质文物、有机质文物等,通过高清数字化信息采集,实现线上展示,在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文物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展厅中直接展览造成的不利影响符;最后,可利用各类在线式监测传感技术结合互联网和数字终端技术,开展文物保护长期监测。例如,可利用声波成像技术对壁画类文物的保护状态进行监测,提升保护效率[6]。
参考文献:
[1] 孙博光. 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措施研究[J]. 神州,2020(12):28.
[2] 叶燕飞. 如何做好考古挖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J]. 人文之友,2020(8):61.
[3] 张亚晓. 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管理[J]. 炎黄地理,2020(12):72-74.
[4] 赵靓靓. 简析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J]. 中国民族博览,2019(2):212-213.
[5] 张振华. 基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分析[J]. 神州,2019(32):249.
[6] 高建强.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初探[J]. 中国民族博览,2019(4):234-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