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
沈阳市皇姑区消防救援大队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日常生活中电器数量和用火用电量逐年攀升,火灾发生起数和火灾损失不断上升,火灾原因也日趋复杂。火灾是一个迅速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根据火灾痕迹调查火灾的位置和原因时,需要着力寻找必要的特征,以最大程度还原火灾发生的真相。本文首先对火场痕迹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火灾事故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火场痕迹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的一些合理应用,希望能为其他的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火灾现场 痕迹 火灾事故调查 应用
引言:
火灾痕迹是指发生火灾事故时,其火焰、热量和烟气的混合物在火场上作用于物体上的图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起火的原因和发展情况。火灾痕迹与火灾事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火场的证明力也有所区别。因此,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火灾现场勘验手段进行灵活、合理的运用,以全面掌握最具证明力的火灾痕迹。
1、火场痕迹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应用的必要性
火灾事故频发,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小细节,引发火灾悲剧,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展开火灾事故原因的调查,从火灾痕迹入手,全面地调查取证,进行各个区域的细致勘查,具体分析事故原因后加强防范教育势在必行。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较多,要求火灾事故的调查人员认真负责、细致耐心地收集所有证据,通过火灾痕迹找到蛛丝马迹,及时加强防范教育,降低火灾事故的发生率,进而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2、火灾事故形成的原因
2.1自身发展
火灾事故的形成与发展存在诸多原因,其自身发展占有较大比重,随着火灾的发展,火势会逐渐扩大,而在其变化过程中,部分物体会受到火势的影响,由于外在形式与内在特点的变化,部分火灾事故会借助外在形式有所展现,比如,火灾现场通常存有较多灰烬,其产生的原因则源自于某些物体因火势燃烧而改变了物体自身的形态所致,此证据即为火灾痕迹,也为取证人员提供了物质依据。
2.2空间方位
火灾发生的空间大多在建筑物的内部,其空间特征可通过火灾过后的痕迹展现出来,比如,某些建筑物在发生火灾后,部分墙壁的痕迹通常呈“V”字形,可体现出某物体在被燃烧时的具体位置,且多为低位燃烧。若该空间内的可燃物较多,则会出现天花板落筋的情况,当调查人员在查询火势的蔓延方位时,空间的联通处会被重点关注。
2.3外部因素
除了火势的自身发展以外,外部因素也对火灾事故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如风力情况与扑救方式等。在发生火灾以后,消防人员在救火时,其采取的方式,如破拆门窗、疏散救援与水枪射流等会破坏火灾痕迹,基于生命的重要,在对物证取证的过程中,应谨慎考虑外部因素。具体来说,在火灾发生的起始阶段,在判断起火点时,通过火灾现场的痕迹可更为直观,并针对火灾现场,依照火势的凶猛程度进行科学分类,而随着火灾的进行,火灾痕迹逐渐增多,且呈现累加的状态,其火势形成的原因会相互影响、交叉重叠,进而产生关联性,调查人员在找寻火灾形成的原因时需综合考虑,且针对当时情况进行耐心地分析与调查[1]。
3、火场痕迹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的合理应用
3.1烟熏痕迹的应用
首先,合理应用烟熏痕迹,有助于火灾事故的调查人员直接找到起火位置、着火点等。可以起火位置为中心点,根据烟熏痕迹面积较大、十分浓密的特征,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其次,合理应用烟熏痕迹,还能够判定出火势的蔓延方向。火灾不断变化,室内烟气不断流动,烟气流动的痕迹与火势蔓延的方向基本一致。各类物体受到烟气流动的影响,表面形成的烟熏痕迹相对均匀,一般背部不会受到烟气流动的影响,所以形成的烟熏痕迹并不明显。这些现象均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的有力证据。最后,合理应用烟熏痕迹,能够更为准确地判定起火形式。火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特征,不论是明火点燃还是爆炸起火,烟熏痕迹都不会受到影响,调查人员根据现场的烟熏痕迹,及时明确起火特征。
3.2木材燃烧痕迹的应用
通常来讲,木材属易燃烧物质,在检查木材燃烧的痕迹时,调查人员可借助木材了解到起火位置与火势蔓延方位,根据热学传播规律,若距离火源较近,则可燃物的温度通过火源会急剧升高,进而被火源先行加热,加热以后,其被破坏的程度较高,而木材如果距离火源比较远,温度的缓慢改变也降低其被破坏程度。与此同时,若想了解并掌握火场温度与燃烧时间,借助木材燃烧的具体痕迹也可看出,由于时间与温度会影响着木材的碳化程度,根据其不同程度的裂纹与该木材本身的特性,调查人员可清楚木材的燃烧时间与温度。木材的燃烧痕迹还能看出火灾的起火点,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可根据木材的碳化痕迹与燃烧痕迹的轻重看出此次火灾的起火位置[2]。
3.3玻璃破坏痕迹的应用
根据玻璃破坏痕迹可以清楚判断其破坏的原因。从现场调查工作方面来看,可以将玻璃破坏原因分为机械外力导致和火烧导致两种。一般机械外力破坏的玻璃会出现明显的放射状裂纹,且产生较多锋利的尖刀型碎片,同时边缘平整度较高。而火灾出现导致破坏的玻璃,其裂纹数量相对较少时则表面多为树枝状,裂纹数量较多时表面多为龟背状裂纹且边缘较圆钝。根据玻璃破坏痕迹可以判断火势大小及燃烧速度。在火灾现场,当火势较大、燃烧速度较快时,玻璃一般有炸裂痕迹,且十分细碎;火势中等时,一般玻璃会出现裂纹,但大多残留于框架内;如果火势燃烧速度不快,玻璃则出现软化情况。根据玻璃破坏痕迹可以判断火场温度。在火灾现场勘查中,由于火场温度不同,玻璃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的软化程度与熔化痕迹。通常温度在790-870℃时,玻璃边缘会相对光滑,当温度上升到1100-1300℃时,玻璃会有较明显的熔化痕迹。
3.4倒塌痕迹的应用
对于发生火灾事故的建筑物构件与其他物体而言,在高温长期作用下,其本身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受重力作用而向某一方向发生位移、转动等不同形式的运动,从而会破坏其原有状态,并在新的位置建立平衡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就会留下倒塌掉落痕迹。一般而言,最先遭受火势破坏的部位与破坏程度对于倒塌掉落的位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虽然在此过程中,倒塌的形式、掉落堆积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仍然具备内在的客观规律,表明了起火点的实际方向。
3.5液体燃烧痕迹应用
液体本身拥有渗透性和浸润性两个特点,在火灾发生后,若现场存在可燃液体,液体便会附着在可燃物上,可燃物外表便会出现坑洞。如果是瓷砖地面或水泥地面,在火灾发生后,会出现鼓起或变色情况,如果在火灾发生时人员接触到液体,人体会出现如人皮面罩一样的烧伤痕迹。通常情况下,液体低位燃烧后出现坑洞,该处为起火点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在火灾现场中有人员身上呈现出人皮面罩的情况,那么此人很有可能是纵火者。
4、结语
综上所述,及时展开火灾事故原因的调查,具体分析火灾事故的发生原因,合理应用火灾痕迹是非常必要且十分关键的。只有确保科学的掌握这些痕迹的应用观察方法,才能使我们的火场调查工作更加的规范和严谨,才能将火灾情况还原的更加接近事实,最终给出科学可靠的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孙鹏.试论火灾调查中物证损坏原因与防范措施[J].消防界(电子版),2019,5(06):27-28.
[2]董俊莹.火灾中典型可燃物燃烧残留物特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