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丁营乡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发表时间:2021/8/1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10期   作者:·陈会玲
[导读] 夏收、秋收两季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燃料化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成熟
陈会玲  
襄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许昌 467100
摘要:夏收、秋收两季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燃料化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成熟,过去被视作农业生产‘废料’的秸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
丁营乡是襄城县的农业大乡,小麦种植面积4.5万亩,每亩每年产生秸秆200至300公斤,玉米、花生和大豆等种植面积3万亩,每年每亩产生秸秆200至350公斤,全年可产生小麦秸秆2万吨左右,这些秸秆原来主要的消纳途径是大部分直接还田,小部分由群众用做饲料。2019年底,丁营乡领导根据该乡农业大乡的特点和秸秆围村的现状,探索建立一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以缓解夏秋两季秸秆禁烧压力和大面积种植花生产生花生秧、花生壳过剩问题。丁营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学习实践,探索综合利用
丁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秸秆利用的工作的探索,迅速行动、积极落实,做了大量具体而又细致的工作。
1.1外出考察学习。2019年底,由乡长带领部分班子成员、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村支部书记代表到漯河市临颍县考察学习秸秆产业综合利用。通过了解,临颍县采用的是政府对回收秸秆按吨进行补贴,企业或大户收集后以较低利润卖给热电厂,产品附加值不高,需要政府进行投入。因与我县实际情况不符,丁营乡未采用这种方式。
1.2选取试点探索。通过与襄城籍外出经商人员联系,有部分地区采取以村为单位建立秸秆发酵池,对秸秆进行肥料化生产。丁营乡探索在楼李、王穆庄2个村进行试点,但因投入成本较高、订单不确定、市场前景不明显等原因,就没有进行推广。
1.3找准发展路径。通过论证,要想投入少、见效快,必须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牵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养殖大户建立秸秆收储点,构建以企业运营、村级收集、群众参与的秸秆收储运体系,使秸秆田间收集处理、储存、运输、利用等环节有机衔接,把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形成“企业见效益、群众得实惠、政府减压力”的良好局面。
2.吸引乡贤回归,创办农业公司
经多方了解,丁营乡主要领导通过拜访纸房王村在南阳邓州从事秸秆综合利用行业的村民王喜伟,详细介绍了家乡秸秆存量优势和发展环境。2020年,王喜伟回到家乡在纸房王村成立襄城县宏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了秸秆处理厂1处,占地面积35亩,秸秆存放点5处(冯庄、榆孙、横梁渡、坡杨、白庙王),占地总面积80亩;购置大型花生收获机6台,大型小麦收割机3台,小麦打捆机24台(企业自有18台,与他人合伙6台),秸秆压包机2台,二次加工柔丝设备2套,秸秆叉车3台,运输设备20辆,固定员工20人余人(叉车工、电焊工工资6200元/月,装卸工工资5000元/月,套袋、解捆等小工工资2400-3000元/月),投资总额450万元。
3.政府扶持推动,带动农民增收
2020年,襄城县宏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回收各类秸秆共计6500吨,深加工后的小麦秸秆、花生瓤以550元-650元/吨价格作为饲料销往青海、甘肃、西藏等西部牛羊养殖主产区,秸秆废料、豆秆、玉米秆、枯树枝压制后以270元-300元/吨价格作为燃料就近销往漯河市三丁热电厂和禹州火力电厂。今年夏季秸秆打捆收储工作开展良好,截止目前,该企业打捆作业面覆盖丁营乡近35000亩土地,已回收小麦秸秆约6000吨,预估今年回收10000吨以上,按照去年价格,今年可收益350多万元。
3.1政企联动方面。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合理谋划布局。将全乡分为5个大网格,帮助企业在5个种麦大村流转土地设置秸秆存放点,便于企业就近储存;二是做好宣传引导。动员村组干部对秸秆打捆回收进行宣传,配合支持企业工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保障企业安全。

麦收期间,在每个秸秆存放点固定旋耕耙,在周边耙出隔离带,架设水泵,配备灭火器材,安排乡应急办和派出所5名同志到每个秸秆存放点宣讲安全知识、指导安全措施和进行应急演练。
3.2企业营收方面。目前,该企业的24台小麦打捆机全部满负荷运营,每台2名司机轮班,平均一台一天可打捆150-200亩,每亩打捆回收秸秆175-200公斤,一台机器一天打捆秸秆约33吨,24台一天共计打捆秸秆800吨。每台车2个司机一天工钱600元,一天加油3次共计1000元,打捆33吨,约48.49元/吨。每捆秸秆约12.5公斤,一吨为80捆,打一捆需要专用绳成本约0.34元,薄膜(覆盖秸秆垛防雨)成本约0.27元,每吨投入材料成本48.8元;每捆秸秆群众从地里运到存放点工钱1元,雇佣工人上垛0.5元/捆,一吨为80捆,人工成本费用120元/吨;即每吨秸秆总成本约217.29元/吨,
打捆后的秸秆直接销售目前市场价约270元/吨,每吨纯利润52.71元;经压包机加工后(加工费用约200元/吨)目前市场价约600元/吨,每吨可纯收益130元,一天可实现纯收益10万元以上。
根据市场规律,该企业目前主要是大面积收储秸秆阶段,待秸秆短缺市场价格上涨时再进行销售,花生瓤压制加工后最高峰时销售价达1200元/吨,每吨纯收入700元以上。扣除人工运输等各种费用后,深加工用作饲料的秸秆净利润约150元/吨,直接销售的秸秆净利润约30元/吨。
3.3农民增收方面。小麦打捆机司机工资300元/天;打捆后的秸秆每捆约25斤,由附近群众自行就近运送到5个秸秆存放点,企业每捆付给群众1元运输费,目前每天有250-300名群众参与运送,企业每天共回收入库约64000捆,运输秸秆群众人均收入约255元/天,一天群众总收入7万元左右。
4.加强支持引导,鼓励做大做强
襄城县宏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小麦秸秆存储量最多可达30000吨,今年在丁营乡能回收小麦秸秆约10000吨,其他各类植物秸秆约5000吨,如果全县69万亩小麦秸秆全部实现这样的综合利用,按照每亩产出秸秆250公斤计算,总共能产出17万吨,能产生将近1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结合襄城县实际,下一步,将指导该企业从三个方面发展壮大:
4.1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一年多来的运营,该企业在管理、运营、市场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将适时向周边麦岭、姜庄、范湖、茨沟等乡镇设立多个收购点,进行业务拓展。
4.2拓宽发展思路。在秸秆深加工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价值。通过添加益生菌、发酵剂和尿素,喷水发酵把秸秆制成生态有机肥料。
4.3争取上级奖补资金。在指导企业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对照上级政策申请有关奖补资金,助力企业发展。
5.取得的工作成效
自丁营乡招引襄城县宏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主要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效:
5.1有力的服务了秸秆禁烧工作。通过综合利用,让秸秆变废为宝,给企业和务工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保证了空气质量,守住了蓝天白云。
5.2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夏秋两季集中收储后的空间,乡村两级将村内、沟渠、路边各种草本和木本杂物进行集中收集,企业安排20名员工和机械逐村回收。农闲时间群众也可自行把豆杆、花生瓤、玉米杆、烟柴杆、枯树枝等植物杂物拉到厂里,企业以0.1元/斤进行收购。
5.3带动了本地劳动力就业。该企业旺季时带动300名群众就业,淡季时带动50名群众就业,其中大多数是贫困户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