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
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老年人作为疾病的易感人群,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往往处于一个较为高危的位置。健康素养是人体获取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我们都希望可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使得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就此,本文将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近期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素养;公共卫生;综述
健康素养是人体获取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对自身健康的需求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标准,这也给广大卫生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1]。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们国家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调查,现今我国的60岁以上人口数约为2.5亿,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人群。与此同时,作为年龄较为年长的人群,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据了解,全国有1.8亿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程度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质,还会降低居民的期望寿命[2]。新出台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将健康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在其中。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是社会所需,是民心所向。而聚焦于中国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素养的研究目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将根据文献报道,结合实事,就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现状、影响因素、调整策略及意义进行综述。
1. 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主要由国家卫健委制定的问卷进行测量和解释,问卷分为三个方面,即行为和基本技能、健康生活方式、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等,同时又可以根据更新进行结合公共卫生实事,将健康素养细化为六类健康问题。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是一项经得住检验的标准问卷,可信度较高[3]。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的横断面研究中显示出不同的数值结果,这主要与调查人员的时代特点有关。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逐渐提高,健康素养具备率超过10%。在地域分布特点中,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低于城镇居民,东部沿海地区老年居民的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西部地区。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越来越容易得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常常找上门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老年人作为疾病的易感人群,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往往处于一个较为高危的位置。健康素养是国家卫健委制定出来用于标定人体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故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势在必行,不仅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患病风险,还可以促进老年人恢复健康,保持身体的年轻化。
2. 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2.1 认知能力
健康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嵇康的躯体,更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研究显示,在相同情况下,认知能力处于较高水平的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低认知水平的老年人。认知属于精神病学内的词汇,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和速度。认知能力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是认知水平常常趋向于下降,机体的反应能力也逐渐降低。提高老年人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健康素养。而较高健康素养的老人,其认知水平也相应的会升高。虽然现在的研究还不能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但相关关系已经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衰减将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而这个过程是正向调节的。
2.2 社会支持
人是社会上的生物,故社会上的支持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发现,积极的进行宣传教育,发放纸质宣传材料,进行系统培训,张贴知识公告等将有助于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提高。作为年龄较大的人群,老年人往往对于知识的摄取方式和途径更为狭窄,据了解,使用过只能手机的60岁以上人群只占50%以下,也就是说有大于一半的人们是没有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的。而这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支持不仅包括宣传教育,还包括社会的医疗保险,医疗支持,经济承担,社会服务,居民养老等。
2.3 个体差异
人群的个体差异不仅仅是在不同年龄的选取上,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条件,地区等都可以严重影响一位老年人的健康素养。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越充分。经济条件越好,物质水平越高,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压力就越小,相应的对于健康的关注度就越高,故而健康素养水平也就越高。的个体差异说明提供居民健康素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客观评价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以人群最佳的方式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2.4 家庭管理
同属于社会支持的一部分,家庭管理作为一项最为紧密的影响因素常常被单独拿出来进行讨论。家庭的人口数、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家庭社会地位、地区地域等客观条件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健康素养。
3. 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调整策略
3.1 自身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和群体特异性,尤其是内部的差异化,就使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工作方式受到限制。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风尚在老年人口中进行可以显著提高老年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3.2 社会支持调整
在我国,医疗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作为接受能力没有那么快的老年人,往往很难跟得上医疗和保险相关知识的更新,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支持的理解不到位。将社会支持的一些方面进行人性化的调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构建健康促进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合理项目,转变工作方式,贴近老年人生活。
4. 结论
健康素养是人体获取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主要由国家卫健委制定的问卷进行测量和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老年人作为疾病的易感人群,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往往处于一个较为高危的位置。认知能力、社会支持、个体差异、家庭管理等多方面等因素都可以显著影响老年居民健康素养。可以经过自身和社会支持调整,进行个体化的改变,以期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使得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姚宏文,石琦,李英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6,40(02):88-97.
[2]曹咏平.互联网+医疗模式下促进老年人群健康素养[J].科技风,2021(17):160-161.
[3]赵跃媛,张耀匀,白雪,王艺,金辉,郭海健,王蓓,李小宁.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Meta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03):290-29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