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儒
身份证号:50010819840828****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400000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物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可再生,因此将文物建筑保护好是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由于消防安全管理不当,我国许多文物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对于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管理采取相关措施迫在眉睫。要从文物古建筑特点出发,制定合理且可实施的相关管理措施,有效减少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现象的同时,保证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见证的文物古建筑可以继续更长久地流传下去。本文就古建筑的防火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火灾;防火措施
引言
我国的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来文明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是无法进行估量的。做好我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关系到文物安全和人员安全,尤其是关乎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古建筑存在火灾隐患的根本原因是其本身的建筑特点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疏忽,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巨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古建筑结构特点
1.1古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耐火等级低
一是因取材、加工简单。古代材料加工技术有限,而木材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容易加工,木材不用再做合成,也便于加工成自己需要的形状。二是因为木质结构适应性强。我国面积辽阔,囊括了寒带、温带、热带多种气候,木质结构便于调整房屋采光、通风等技术条件,基础结构都相同的,只需要改变木材厚度、房屋开窗等,就可以满足居住条件。三是结构便于调整。我国榫卯结构工艺高超,榫卯结构的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发展早,技术成熟,可以在面与面、点结构、构件组合中互相组合,可以满足木质结构的多种需求,只要变换组合方式就可以形成宫殿、寺庙、房屋等。四是木质结构抗震性能强。木材本身就有良好的柔韧性,而榫卯结构在每个节点又留有伸缩的余地,整个结构就有了弹性,可以在保证结构有一定的强度,又有抗震的功能。
1.2古建筑旅游开发过度,火灾隐患大,保护力度不足
近年来由于旅游的发展,在对土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对古建筑物周围的民用建筑改建为饭店、旅馆。因此,明火使用的频率将大大增加,同时也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古建筑建设密集,容易火烧连营
一是古人的信息还不发达,发生火灾的消息不易传播,无法形成有效的警示作用。所以古人难以形成完整的消防意识,防火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在建设房屋时,没有考虑到留够防火间距,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二是古代无大型设备、燃油车辆,房屋建造时就未留足够宽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格局亦无法发生变化,则现代消防车难以进入。我国发展又是呈“大杂居小聚居”形式,四合院就很多,户户紧挨,一旦发生火灾,易形成串联燃烧。
1.4古建筑消防设施落后
古建筑均未安装自动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无法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很多离市区远的古建筑,甚至没有消防水源,火灾发生时,仅靠干粉灭火器灭火。并且很多古建筑延续至今,管理混乱,电气线路私拉乱接,并未按照规范敷设,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
2古建筑的防火策略
2.1加大技防力量的投入
(1)完善各类便携式技防措施的安装,如安装独立式感烟报警探测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置智能巡更系统等。以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为例,园内共有文物古建3737座,建有1座消防控制中心,集消防主机、物联网远程监控、电气火灾监控、视频监控于一体。共投入3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园内古建筑安装900个独立式烟感报警器;对67处重点古建筑安装电气火灾报警系统;投入8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电气线路全面改造。一旦园内发生警情,第一时间通过智能烟感和无线手报等报警装置将信号传递到消防控制中心。中心大屏会显示火警具体位置并持续发出报警蜂鸣信号,同时,将该信号发至保卫处长、副园长、园长等数名单位负责人,由中心值守人员第一时间启动火警处置预案进行现场扑救。(2)因地制宜设置消防取水设施,大量文物古建火灾事故证明,火灾发生后如果能第一时间将水输送到现场,完全可以控制住火势蔓延,避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能有效保住上千年的古代文明。应充分利用天然水源,设置消防水池或消防水鹤,及时补充水源,确保水量充足。在无天然水源的古建筑,应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消防泵房,将配套消防系统设置齐全,并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在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方,应修建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在消防车无法到达的地方,应设固定或移动的消防泵取水处。
2.2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
通过对古建筑的可燃物的分布以及建筑结构、人员数目与结构和文物的分布与价值进行调查,并观察消防设施类型与分布以及可能引起火灾原因等方面,使用危险等级分析方法对古建筑内每个区域的危险度等级进行分析,并在每个区域给予表示,重点防护危险较大区域。还要根据调查结果,对可能发生火灾的场景进行设计,并使用计算机对发生火灾后的蔓延情况进行模拟并分析,还有人员疏散时间以及古建筑发生轰燃时间也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报警探测时间以及合理灭火计划。
2.3加大人防力量的投入
(1)建立流动式微型消防站。由于古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分布广,很难在第一时间调集足够的人员到现场处置突发火灾。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建立流动式微型消防站,将人员、装备、器材等分散布置于古建筑群内。任何地点发生火灾,都会有人第一时间携带器材装备进行处置。同时,将其他区域微型消防站人员调集到火灾现场。这种做法极大了缩短了扑救初期火灾的时间,提升了灭火扑救的处置效率,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消防安全。以北京海淀颐和园为例,园内加大巡查巡控力度,每日安排夜间巡逻安保力量200余人,不间断开展夜间巡视;在玉澜堂东侧组建微型消防站,共建成两座微型消防站,配备消防巡逻车,全方位提升园区火灾防控水平。(2)加强区域间防控力量的联动处置。要提高古建筑区火灾的处置能力,需要加强与邻近区域防控力量之间的联动,建立更广泛的防控体系,不能把目光只局限于本单位的人员应急处置上。以北京为例,已经在一些重点管控区域、重点防控场所建立区域联防制度,一旦区域内某单位发生火灾,会第一时间与邻近单位形成联动,调集其他单位的应急处置力量全部到场进行增援,能最大限度地争取灭火救援的最佳时间,有利于第一时间扑救初期火灾,将火灾扼杀在摇篮里。(3)加强与小型消防站、消防队的联动处置。通过单位建立的微型消防站以及与周边单位的联动处置极大的提高了扑救火灾的水平。然而,一旦火势蔓延,无法有效控制,就需要临近的小型消防站和消防队的支援。为做好这一联动处置工作,首先,需要将消防站的24小时值班电话告知古建筑区的所有员工,尤其是应急处置人员要牢记。其次,要将古建筑区的基本信息输入消防站的智能作战系统,一旦需要支援,要对古建筑内部的疏散情况、设施情况一清二楚,才能有效处置火情,起到应急联动的作用。
结语
文物古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起火原因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影响大。应从古建筑自身和外部同时增加防火条件,才能有效防范火灾。古建筑自身应增设现代消防设施和利用防火墙和水幕系统做好防火分隔。外部条件是增强管理人员防火意识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粟小飞.优化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要点技术[J].低碳世界,2020,10(07):223-225.
[2]邢吉龙.浅谈班组安全管理[J].湖南安全与防灾,2020(05):48-49.
[3]毛荣淘.古建筑防火对策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8,4(1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