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1期   作者:郑枫滨
[导读]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
       郑枫滨
       辽宁省阜新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123000
       摘要: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的后精准扶贫时代。新时代扶贫任务将侧重抑制“返贫”问题与缓解相对贫困。通过分析发现,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存在贫困边缘群体的确定标准模糊、扶贫对象的主客观发展条件有限、受到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以及现有制度存在缺陷的问题。探索新时代贫困治理的路径主要以制定标准线、改善主客观条件、完善社会保障、总结脱贫经验以及依托乡村振兴缩减城乡差距五个方面入手,巩固脱贫成效,远离贫困。
       关键词:后精准扶贫;相对贫困;返贫问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正式打响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百万扶贫干部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同贫困群众一起苦干实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的全面结束,绝对贫困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将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在新的扶贫时代,中国需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抑制“返贫”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相对贫困现象,探索贫困治理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问题
       2019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情况的报告》时,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宫蒲光在会上指出,2020年脱贫攻坚战将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之后我国将进入“后扶贫时代”。2021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意味着“后精准扶贫”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贫困治理将围绕抑制返贫与缓解相对贫困为重点问题展开。
1.1“返贫”问题
       当消除绝对贫困之后,首先要注意的是避免脱贫之后再返贫的问题。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的首要工作就是巩固贫困治理巨大成效,重点在抑制“返贫”问题。“返贫”问题的主要对象是贫困边缘群体,即经济水平略高于绝对贫困的标准,但是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依旧存在较多困难的群体,主要包括原有的非贫困户以及新加入的脱贫户。由于中国原有贫困户基数较大,因此在脱贫攻坚战获胜后,贫困边缘群体数量会在短时间里急剧上升,极大地扩大了抑制“返贫”的工作范围,提升了难度。
       导致“返贫”问题的首要因素在于贫困边缘群体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除去日常生活支出外,贫困边缘群体的经济储蓄并不充足,在面临突发性支出时缺乏足够的应对条件和能力。感染疾病需支付的高额医疗费用、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都会使得他们陷入困境。倘若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出现造成劳动力减少,他们将无法依靠自身来渡过难关。
       其次,由于贫困边缘群体的经济条件仅足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支出,缺少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的经济条件。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地创新,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在稳步提升,而贫困边缘群体容易因自身条件不足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始终徘徊在贫困标准的边缘。一旦贫困标准线随着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那么这些贫困边缘群体就将再一次进入贫困的行列。
1.2相对贫困
       当消除绝对贫困之后,更加要引起关注的是相对贫困的改善。“贫困”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任何时期或地区,贫困问题都无法得到彻底的消除。贫困一方面限制了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在新经济发展环境中发生变异。中国在精准扶贫,全力脱贫的努力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幅提升社会经济水平,新贫困问题顺应而生。后精准扶贫时代的新贫困问题较前期有许多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贫困问题的初始形态,相对贫困是必然的演变趋势。绝对贫困本质上是生存贫困,即难以满足生存的最低需求,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贫困标准线进行划分。2011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020年后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已经跨越“满足最低标准”的阶段。社会公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问题已得到基本保障,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依旧显著,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平等凸显了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不同于绝对贫困,只要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就会存在相对贫困。国际普遍采用 50%~60%或 FGT 贫困指数作为收入的相对贫困线。国内部分学者建议采用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 40%~50%作为相对贫困线。相对贫困是在对比下,收入和消费水平处于社会底层,多维需求保障不充分,日常生计风险不确定。以社会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划分,绝对贫困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层次,而相对贫困则已经上升至社会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相对贫困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水平上的贫困,而是从单一的维持基本生活的需求升级为对提升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多维度追求。
2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的阻碍
2.1贫困边缘群体的界限模糊
       在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工作里,由于治理对象转变为贫困边缘群体,需要制定新的确定标准。绝对贫困人口可以参照制定的贫困标准线进行界定,低于贫困标准线的人口可划分为贫困人口。而在相对贫困中,特别是对于贫困边缘群体而言,他们的划分界限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参考数据。

只能以原有贫困人口名单为参考,通过对他们现有收入来源、未来支出预测、身心健康评估、所在地区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确定观察对象。进入和移出“贫困边缘群体”的标准受到扶贫工作人员的主观认知和预估能力的影响,扶贫的力度也难以准确把握,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
2.2扶贫对象的主客观发展条件有限
       影响经济增长空间的因素有扶贫对象的主客观发展条件有限。在客观方面,主要是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不佳。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位于山区高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发展力不足。其次,贫困群体中的老龄化程度加深,残疾人占据较大的比重,文化水平、社会认识与身体机能有限,劳动生产上受到限制,能够突破贫困就实属不易,想要进一步提升经济水平的难度更加大。同时,扶贫对象的主观条件上也存在的阻碍。由于长期贫困,生活习惯与发展理念较为拘束,摆脱绝对贫困后就相对满足而停滞不前,缺少应对发展风险的勇气,对于突破相对贫困的信心与动力不足。
2.3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
       扶贫工作始终面临着一些未知的、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挑战。在后精准扶贫时代,绝大多数的相对贫困户的收入条件也仅仅是略高于贫困标准线,在受到外界的冲击时,几乎没有应对的能力。排除个例出现的疾病问题与财产损失等情况暂不予考虑,当在出现大范围的卫生安全事件,或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都会对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害。并且这些外界影响的不确定性,没有给予贫困群体甚至是政府部门足够的应急时间,不能及时进行规避,减少危害,足以使得多数人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致贫或者返贫。
2.4现有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在精准扶贫时代,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就已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贫困户基数大,社会保障和救助的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经过层层分配,最终各贫困户领取到的资金的数量有限,并不能为脱贫起到较大的作用。其次,存在部分贫困户通过增加新劳动力或者创新生产方式以具备脱贫条件,仍然在领取保障金,这无疑是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没有将资金用到真正的脱贫工作上。目前,是绝对贫困刚向相对贫困过渡的阶段,原有的相关制度旧病仍存,已不具备足够的时效性和适用性,而新的制度还在探索研究当中。在这一关键节点上,缺少了切合的制度保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精准扶贫时代治理贫困的效率和成果。
3.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路径   
       精准扶贫时代,打响了的脱贫攻坚战,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全国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后精准扶贫时代的工作重心则是帮助贫困边缘群体远离贫困。虽然各个时期的扶贫工作的目的存在差异,但是工作重心始终围绕经济建设,抑制“返贫”与缓解相对贫困的根本方式就是扩大生产,提升收入。针对新时期的贫困治理工作要在巩固脱贫工作的成效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提升。
3.1利用大数据分析,制定“返贫”红线
       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一大难点,在于对贫困边缘群体的划分。贫困边缘群体的数量较大,且经济发展潜力与空间各不相同,在确定对象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评估预测。由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对贫困边缘群体进行信息统计,通过大数据算法预估出“返贫”红线,作为“进入”或“退出”的参考数据,将介于绝对贫困标准线与“返贫”红线之间的群体划分为贫困边缘群体中的重点观察帮扶对象。
3.2改善客观环境,增强主观意识
       进行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要逐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客观环境。这一措施不能单靠政府支出,可以融合社会资金,引进企业帮扶项目,进一步强化电力、交通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在信息较为闭塞的贫困地区普及网络和信息等现代通讯设施。随后,应增加医疗、教育、就业等的民生领域的投入,为满足贫困治理提供更具有保障性的客观环境。改善客观条件,不仅能便利外界进行帮扶,同时也能增强治理对象内心的安全感,激发出他们继续努力奋斗、远离贫困的信心与勇气。对贫困治理工作进行深入宣传、了解实际贫困情况,消除治理对象的内心顾虑,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自觉地投入到贫困治理的行列当中。
3.3完善社会保障,进行多维扶贫
       虽然中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的存在意味中社会当中仍有弱势的群体,始终对社会保障有着较大的需求。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也应及时进行修改与完善,为相对贫困巩固生活质量、发展新需求提供制度的保障。同时,扶贫要从经济扶贫向多维发展,扶贫更要扶智、扶志。组建帮扶小组,定时,定点进行培训教育,提升生产的科学化水平,扩增经济来源。帮助贫困边缘群体提升应急意识,掌握基本的应对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损失。
3.4总结脱贫经验,创新发展模式
   脱贫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阶段。中国长期坚持精准扶贫,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是贫困治理工作宝贵的经验财富,对未来的贫困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脱贫的经验和教训,了解经济发展的重点,少走弯路,找到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夯实基础后,进行模式创新,用新的发展方式来增益,更好、更快地远离贫困。
3.5缩小城乡差距,减少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因此,缓解相对贫困的的唯一方式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从地区上来看,即为缩小城乡差距。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从发展战略上看,精准扶贫时代的结束,正是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只有加快乡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才能真正意义上缩小城乡差距,减少相对贫困。
参考文献:
[1]吴雅飞,张元洁.贫困边缘人口相对贫困处境与返贫防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5):167-169.
[2]唐任伍,肖彦博,唐 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33-135.
[3]张 蕴.后小康时代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动因及现实路向[J].理论探讨,2021(05):163.
[4]鲁 茜.对后精准扶贫时期脱贫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21(03):133-135.
[5]胡 原,陈光燕.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与基本思路[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1(06):409-4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