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婧姝
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目前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之一。它融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尖端科学技术,为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支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对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资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了我国工业生产行业的制造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对人才的需求,也为机电一体化带来了机遇。
关键词:新时代;机电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策略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当前,中国所有高中院校均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体系均相对完善。然而,伴随互联网技术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越发重要的作用,机电技术同样需与经济同步提升,所以,社会大众、时代与行业均迫切需要该领域的人才摒弃固有理念,冲突思维禁区,以创新思维推动各项工作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机电一体化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研发型创新人才,指的是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对机电非标产品加以研发的人才;(2)应用型创新人才,指的是能够改良企业自动化设备或者围绕员工展开培训的新型人才;(3)维修型、操作性人才,指的是具备出色维修能力以及可以熟练操作相应自动化设施设备的一类人才。在传统因素与客观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在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过程中,往往过渡强调对学生显性职业能力的塑造,没有围绕职业精神推出相应的课程,对应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没有全面的考评机制、课程规范以及系统的制度作为支撑;就整个设计而言,没有渗透职业精神培养,领完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在课内未重视课外场景与实践活动的渗透,和职业专业课的关联度不够。另外,部分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课均注重输出专业知识或者技能,缺乏对本课程意识形态内容的解读与指引,课程内容蕴含的立德树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各种视角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职业定位,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具有决定性作用,将职业精神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中,顺应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一致要求。就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客观情况而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需要同步进行塑造其职业精神,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在育人的各个环节有效开展职业精神培养工作,为社会发展输送兼具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2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师资建设
师资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中起到关键作用。需要搭建高职教学轮训体系,专业教师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前往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这项工作流程需要形成制度并予以落实与完善,让企业与学校一共参与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充分促进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聚焦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双重任务,对企业行业人才前往学校进行专职或者兼职教学的制度进行改进与优化,并在业绩考评过程中,充分参考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2.2文化建设
无论是专业文化还是学校文化,都需要突出企业与行业特色,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理想。充分整合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让校内职业文化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创设不同类型的主体文化活动或者项目,例如网络多媒体、专题报告、文化艺术节以及简报板报等,在校园内部生成职业精神氛围。此外,需要积极利用学生社团的功能与价值,使其主阵地作用得以充分展示,持续打造出不同形式的创新型社团与学习型社团。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通常情况下,社会实践平台与场景较为丰富,学生往往能够自主参与其中,依托其平台优势,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竞争,提升社会交往与工作交往质量,由此促使其对社会责任形成更深的感知,进而达到塑造其职业精神的目的。
2.3信息化教学方法在机电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软件开发类中等职业院校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改革,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突出特色教学,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
在专业课程新课程体系改革中,要逐步设计课程内容,由浅入深,横向、纵向延伸到整个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建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发展机制,为其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机电专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技能训练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在实践型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技能的培养。仿真训练是多媒体网络平台与仿真软件的结合,可以创建各种虚拟站和虚拟故障,使学生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工学结合的训练。通过使用仿真软件,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点进行反复练习,逐一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机电培训课上,许多知识点既重要又困难。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学,学生很难理解。由于机电专业角度的限制,实际操作演示也很难拆卸,容易损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频繁拆卸,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让学生在电脑上观看相关视频,然后利用仿真软件模拟拆装过程,既解决了实际操作中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又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机电发电机的车载检测时,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要学会判断发电机的工作状态,能够根据维修手册对供电系统进行检测。但是,要检测发电机的轴承、皮带和接线状态,必须拆下并经常插入接线端子,否则会损坏机器。由于发电机安装在发动机侧下方,教师很难向所有学生解释。此时,利用仿真软件来模拟发电机的拆卸和端子的检测就方便多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同步学习。通过模拟拆装,减少误操作造成的损失,教师还可以讲解发电机的检测过程和方法,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衔接了以往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4课程改革
职业精神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既有专业特点,又有思政精神的相关内涵。它始终贯穿于个人职业生涯。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学生而言,其最大特点在于略微了解部分电气知识与机械知识,然而并没有熟练掌握,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未接受系统化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培训或者训练。所以,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要对目前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出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应对上述情形,需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载体项目,把知识点进行拆解并融入课程里,需注意,载体项目需要把握难度;就物品分类设备而言,可把这一项目进行拆解,渗透到对应的内容中,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对了解产品的设计流程有所了解。就教师而言,在实际教学时,不应仅仅聚焦于上述项目载体,应将机电产品设计思路作为分析重点,以增强学生独立设计产品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不中断,难易度可控,从单向逐渐发展至综合项目,促进其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其次,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将职业精神养成落实到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5提升教师创新思维
教师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在提升教师创新思维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定期与企业技术人员专项交流,了解企业在创新应用方面的需求;鼓励教师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自主研发实训装置,如在《智能制造》课程中,通过研发机械调试、电气安装调试、PLC与变频器操控、机器人编程等实训平台,设计从基础到挑战的实训项目,锻炼教师的创新能力。
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不断变化,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一定要明确办学定位,立足服务社会,迎合市场发展需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培养符合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平,南余荣,闰翠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
[2]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3]杜侦,曹慧丽,魏琳华,等.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