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富强
吉安市吉州生态环境局 江西吉安 343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频繁,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显现。美好环境是乡村振兴这道题中的应有之义,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各地积极按照国家部署推动农村环境整治,逐步改善农村水、气、土壤环境。本文介绍了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理念提出防治农药污染环境的对策,推动解决农药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药;环境污染;对策
一、农药污染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农药污染的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阔,农药的使用频繁,加之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环境保护和科学用药的意识也比较差,因此农药污染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约有70%的农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直接渗透到周围环境中,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造成了农田周围土壤、水资源以及农产品等的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但仍然存在着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依赖性过大等突出问题,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中的问题
1.农药生产方面问题
目前我国农药在生产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具体来说,由于农药生产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十分强调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我国农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逐步向高科技生物技术方向转变。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农药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研发能力弱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早已淘汰的生产工艺,这些落后的技术工艺在生产中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附加产生出很多废气和废水等污染物质,生产效率极低,生产出的农药质量通常也不高。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农药企业生产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配套措施,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给周围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2.农药使用方面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的农业生产以农民个体小生产为主,没有形成大的生产链。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农药的使用缺乏统一的安全指导,加之目前我国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安全合理的施药,造成滥用和错用农药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对症下药选出合适的农药品种。使用者盲目的追求用一种农药杀灭所有病虫害,因此选择的多为高杀性的广谱农药,这样尽管达到了杀灭大量靶标的目的,却也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二是 盲目选用高毒性农药。大多数农民在选择农药时多选择的是高毒性、低价格的产品,这类产品通常缺乏技术含量,环境危害很大;三是施药错误。施用农药中存在施用方法错误,时间和次数选择不当、施药不均等。这样的情况下,用药的随意性过大,很容易加快靶标群体形成抗药性。而且,随意丢弃的农药废品也会给环境造成危害;四是农药施用器械比较落后。我国目前主要的农药施用器械是手动喷雾器,据相关研究表明:运用手动喷雾器进行施药的情况下,约有70%的农药没能得到利用,而是随之散落在农田周围的环境中,给环境造成危害。
二、农药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生态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本身的低值并达到一定数量,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状况。在我国各种环境污染物中,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最为严重。
(一)水环境的农药污染
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危害十分巨大,主要集中在农药大量使用的时期,目前虽然欧美国家早已经禁止使用像六六六、滴滴滴等高毒性农药,但是在这些发达国家的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中,科学家仍可以检测出严重超标的农药残留,可见自然界本身对农药的自净能力十分之低,一旦污染就会造成长时期的危害。
在我国惯常使用敌敌畏、敌百虫等高毒性农药用于杀灭水中蚊虫幼虫,对于渠道、湖泊中的杂草也经常使用除草剂农药,这些农药的使用虽然起到了一定杀灭病虫害的作用,但由此也造成水中农药浓度升高,造成鱼虾等水生生物的死亡。
(二)土壤环境的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对土壤生物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具体表现为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种植农作物时,农作物会吸收土壤中的农药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增加农作物毒性。一般来说水溶性的农药比较容易为农作物所吸收,而脂溶性的则多残存在土壤中,相对而言水溶性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危害更大
(三)大气环境的农药污染
目前农药污染对大气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空气中残留的农药,将随着大气的运动而扩散,使大气的污染范围不段扩大,对一些具有高稳定性的农药,如有机氯农药,能够进入到大气对流层中,从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区域不断扩大。
三、控制农药污染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控制农药污染,保护环境质量的目的,我国目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手段,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田病虫害防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具体的控制措施如下:
(一)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有必要。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部门、乡镇政府要在“4.22”地球日、“5.22”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等日子组织环境保护宣传进农村,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减少使用农药,用药时也要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环境。
(二)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方法
自然界存在着一张食物链网,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与其他生物息息相关,因此在农田病虫害防治中,应该充分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特别是可通过利用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等实现对有害生物数量的调节甚至杀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维系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还能使得病虫害的密度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减少经济损失。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考虑,除了运用生物食物链进行防治外,现代高科技也必将逐渐引入到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中来,如通过运用克隆技术,将具备高强抗病虫害的基因组移入农作物中,以获得高抗病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三)大力开发植物性农药
植物性农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化学成分制作的农药,这一类农药通常具备生物降解快,对人畜等生物危害小、成本低以及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非常优良的农药生产原料,近几年来,植物性农药成为了化学合成农药的最佳替代品。在我国,植物性农药的开发也逐渐得到重视,植物性农药产品不断推出,如含有硫酸烟碱、苦参素等植物化学成为的农药制剂已经开始规模生产了。
(四)运用生物监测等技术手段
通常要对植物病原体进行监测,使用的方法有孢子捕捉、血清学鉴定等方法,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运用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进行研究的方法也逐渐推广开来,该技术主要运用的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思想,通过监测病原体种的遗传和组成规律,对病害进行长期预测。对于虫害进行监测,主要利用的是现代遗传标记技术,通过监测虫害的迁移规律,找出相应的控制办法。
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农药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的水环境、土壤环境污染问题频发,我们必须重视农药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对于各地来说,需要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强化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等相应的措施,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推动人类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