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陈华
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 201306
摘要:我国是淡水资源贫乏国家,全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人口、土地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在此情形下,海水利用作为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与,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对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海区;海水利用;问题;对策建议
1.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东海区现状
海水利用,是指海水资源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其中,海水淡化是指脱除海水中的盐分,生产淡水的利用方式;海水直接利用是以海水为原水,直接替代淡水作为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等海水利用方式的统称;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是指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化学元素及其深加工利用方式的统称。当前,我国海水利用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海水利用先后被列入一些国家重大政策和行动计划。东海区沿岸分布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一市,经济发达,人类活动和海洋开发利用强度高。东海区海水利用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处于发展阶段,海水利用的发展潜力巨大。
1.2东海区海水淡化
截至2019年底,东海区总计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共42.38万吨/日,较2018年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规模17.51万吨/日。其中江苏省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0.50万吨/日,浙江省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40.78万吨/日,福建省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1.10万吨/日。
.png)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岛市政供水用海水淡化工程所占比例较高,集中在浙江嵊泗、岱山、普陀等海岛地区,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浙江的石化、电力等高耗水行业。
1.3 东海区海水直接利用
2019年,东海区海水冷却用水量共计663.05亿吨,较2018年增加31.18亿吨。其中浙江省和福建省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分别为331.55亿吨、227.54亿吨。
.png)
国内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成熟,主要应用于沿海电力、石化和钢铁等行业。2019年,东海区浙江台山核电机组实现并网运行,核电行业海水冷却用水量持续上升。
1.4东海区海水化学资源利用
2019年,除海水制盐外,产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钾,东海区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福建省。
在浓海水综合利用及产品高值化产业化技术研究方面,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浓海水制卤、苦卤结晶纯化及产品高值化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入示范阶段,完成了30万吨/年电渗析工厂化制盐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食品级氯化钾产业化工程试车运行。浓海水高效节能提溴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建成高效低能耗卤水提溴工业级示范装置,完成现场中试试验研究,通过优化液体喷淋密度、规范气液分布和提高传质接触面积,较传统提溴技术能耗降低10%,收率提高 7%,形成了工艺包及塔芯内构件核心关键装备的产业化定型,为产业化技术改造奠定基础。
2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2.1支持和引导海水利用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比较缺乏
海水淡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独立于完备的自来水价格体系之外,因而无法享受到价格优惠。目前,东海区尚缺乏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法律规定。海水淡化产业从产生至今即按照成本核算和市场经济方式发展,在东海区水务市场上海水淡化产业显得“先天不足”,在发展初期就受到较大限制,这也影响了企业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
2.2海水利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自主技术缺少验证与应用,仅在少数示范项目中得到运用;国产设备材料虽有突破,但与国外相比,技术性能仍有提升空间,关键设备、部件和材料等还需依赖进口;缺少龙头企业,缺乏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大型工程化技术,国际竞争力较弱。
2.3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资风险大
海水淡化项目投资的特点是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回报率低。建一个海水淡化厂动辄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投资。而东海区内尚缺乏健全的投资保障体制,国内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大多是刚起步,缺乏管理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经验,往往无力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2.4海水利用意识淡薄,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以来,海水水质低劣的观念一直占据人们的脑海。民众普遍认为海水淡化利用技术难度大,造水成本高,没有把海水作为水资源来看待,更不用说作为可饮用的高质生活水。不仅居民存在这种观念,某些沿海城市的工业部门也同样存在着“利用海水成本太高,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着技术复杂”等观念。海水利用知识普及力度的欠缺,极大地制约了海水利用意识的提高。
2.5不合理的市场机制
海水利用作为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完全按成本核算。而同时某些政策却对特定产业和产品进行扶持和保护,由此造成了海水利用面临着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例如当前对自来水施行补贴价,使自来水价严重偏低于应有市场价值;对海水利用产品不仅没有价格扶持,相反对进口钾肥却有补贴。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水利用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海水利用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同。
3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对策与建议
3.1加快推进海水利用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尚无旨在规范海水利用行为的法律法规,已有的水资源法及其体系中所述“水资源”指的是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并未将海水资源包含在内。近年来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迅猛,但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原料及废水处置不规范等,极易引发生态问题。为此,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行为亟待通过立法予以规范。
3.2增加研究经费投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海水利用设备研发制造产业
海水利用乃至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东海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和科技上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海水利用专项基金。为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和产业保障。另外,目前东海区上海市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但优势资源较为分散,先进的技术都分散掌握在各个企业中。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优势资源整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3.3提高海水利用社会认知度
从实际出发,将海水利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阶段性成果应用到饮用水净化、工业用水纯化等方面,逐步改变人们关于海水水质低劣、应用技术难度大的观念。
3.4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对海水利用产业进行扶持
通过实行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对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对海水利用的企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兴建海水利用工程给予低息或无息银行贷款,提高淡化水的竞争力。
东海区沿海地方政府应鼓励在新增用水供给中配置海水淡化水,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海水淡化产能闲置与浪费。新建或在建沿海产业园区应规划建设海水利用工程,实现园区内供水,节约常规水资源。
3.5促进海水利用产业集聚发展
以重点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抓手,支持设立海水利用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该领域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海水利用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发展合力。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海水利用技术市场与技术服务体系,搭建形成集设计、研发、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发展平台,推动海水利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亮度.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2008
[2]王伟丽、杨山、王丽娜:江苏海水利用的SWOT分析及产业发展战略,2009
[3]姚剑锋,杨德利.上海市海水利用发展的SWOT分析,2012
[4]姜祖岩.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2019
[5]海水利用专项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财政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