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玲
罗庄区农业农村局 276001
摘要:在李克强总理““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号召下,各行各业纷纷投入互联网。如今这个国策已经走入了将近十个年头。对于广大基层的农民来说,““互联网+””意味着新的生产模式、新的消费模式和流通模式。所以本文针对““互联网+””状态下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两者融合运用的三大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技术推广;融合运用
广大的农村地区,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还是比较滞后的,农民本身意识不到““互联网+””的优势作用;我国农村实施““互联网+””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地政府的认识问题,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网络覆盖,政府对信息及技术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推广模式上,大多数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在整个农业企业运营过程中,还属于源头性的技术推广,而对于中游的产品包装、选型,下游的产品销售推广,还处在空白的状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研究““互联网+””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互联网+””的概念接受性差
虽然““互联网+””的概念提出来接近十年了,但是落实到农业技术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壁垒。首先就是观念上的壁垒。广大的农村地区,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还是比较滞后的,他们基于传统的生产模式,有着自己传统的生产惯性,不愿意接受改变,也不太相信互联网能给农业带来多大的帮助。在政府的推动下,一般这种认识偏差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政府带头起拉动作用,但是农民无所作为,属于“互联网+”发展一头热。这种情况是政府的公务员在政绩的压力下,强迫农民生硬的使用“互联网+”的概念,很多都是表面工程,对农民起不到任何的拉动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政府无所作为,一切放手不管,这种情况就更糟糕,农民本身意识不到“互联网+”的优势作用,政府不但不拉动,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
1.2 ““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不足
我国农村实施““互联网+””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网络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地政府的认识问题,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网络覆盖,政府对信息及技术的投入力度比较小。另一方面,即使接入了网络,农民还是不愿意上网,有数据显示,城市和农村的数字鸿沟差距,在2018年高达36.2%。如今农业技术的前沿技术发展很快,但是这些都只限于实验室和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农业机器人、大数据农业技术。由于农村的网络技术发展滞后,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实地的有效推广。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网络问题,就是农村的物流问题,它是农业电子商务化的最大壁垒。因为农村位置都比较偏远,能够实现路路通已经是很先进的一种发展状态了,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实现物流,不仅交通上难以实现,费用与成本更是难以支撑。所以现状是,农副产品还是采用中间商去农村集中采购,到城镇的市集上分散消费的模式。这期间,很多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就很难保证了,而且大部分利润都给了中间商,农民的大部分切实利益都被剥夺了。
1.3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缺乏可持续性
对于“互联网+”的各种先进技术,落实到农村之后,推广也是一项难题。首先是因为农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硬件设备,所以理论知识传递到农村之后,也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没有实践的机会。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推广模式上,大多数只停留在宣传阶段。在当前的“互联网+”大繁荣下,各大电子商务巨头纷纷把目光下放到三、四线城市,就是看准了农村未来的电商发展生机。回乡创业、农民自助创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在势头上。技术和人才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给推广模式的深入和多样化施加了先头部队的压力,所以在基层的广大农民本身能够感受到这种推广压力,因为如果还是停留在隔岸观花的状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如何把这些先进的“互联网+”概念和技术可持续的推广下去、深入的实践出来、执行下去,形成农村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农村“互联网+”内容贯彻的一个难题。
1.4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缺失性
从目前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推广工作只是迷恋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在整个农业企业运营过程中,还属于源头性的推广,而对于中游的产品包装、选型,下游的产品销售推广,还处在空白的状态,这都属于推广主体的集体性缺失。还有另外一方面,是属于推广人员的集体缺失,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科研与教育部门的基层实践性不够落地、农民在花费了巨额网费后没有收到效果导致的集体失声都属于推广人员性的缺失,这个推广链条是一层连着一层的,任何一个层面的失声和不作为,都会为农业技术的“互联网+”发展带来阻碍。
二、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广农业技术
2.1 结合农业效益,找准定位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广农业技术,首先应该注重农业的实际效益,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会有多余的资产进行互联网建设。其次才是谋求农业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在农业系统中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的不断发展向前。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首先应该找好定位,找到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互联网模式,是开发微电商还是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直播的形式,都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模式。在引进新兴技术的同时,要保障互联网新技术和农业技术有效的结合,贴切生产,不搞形式主义。有利的一点是,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开放性比较强,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农民组织创业的形式,从之前的办工厂、大兴实体建筑,走入到网络轻型低成本创业过程中去。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深农业产业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想要利用“互联网+”推广农业技术,就要不断的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让网络在农村实现基本覆盖,并向农民传授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例如利用网络云平台记录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形成的各种大数据,来分析整个农作物的成长过程,进而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的各种科学建议,促进农业科学决策,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但体现在生产层面的效应,也体现在流通和消费层面。例如金乡县政府的“春风万物”项目,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电商平台,从政府牵头开始发动,经过一系列项目筹备、平台搭建、运营测试、媒体宣传、推广运营、经验交流等环节,“春风万物”项目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创收。同时,经过这种农业信息化进程,金乡县的品牌效应也具备了,通过项目的不断分享交流,金乡县政府的形象得到了不断传播,这是一个成功的农业信息化的案例,值得大家参考。
2.3 科研/政府/农业一体化推进
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农村推广农业技术的一个壁垒。很多的科研项目停留在实验室中,虽然政府极力推广,但是农业基层大多数接不住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这就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民组织一起联动起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有效流转。对于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本地农村应该采取一定的召回政策,鼓励外出青年回乡创业,同时,对于农村留存的优秀人才,应该予以重视,重点培养,引发他们的带头生产和技术交流作用。这些生产标兵,是粘合政府、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村的有效粘合剂,是农村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传播人才、推广人才和现实项目落地人才。只有回流人员和留存精英共同发力,才能防止先进的农业技术产生断层。
总结
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注重农业的实际效益,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会有多余的资产进行互联网建设;要利用“互联网+”推广农业技术,就要不断的完善网络基础设施,让网络在农村实现基本覆盖,并向农民传授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只有回流人员和留存精英共同发力,才能防止先进的农业技术产生断层。
参考文献
[1]黄美容.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 农村科学实验, 2020(7).
[2]孙兴军. "“互联网+”"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融合运用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 No.285(05):60-61.
[3]王磊. “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 农业与技术, 2019, 039(00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