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壮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烯烃厂质检车间 辽宁 抚顺 113000
摘要:本文以密度梯度柱法为测量方法,探索塑料密度测量结果的干扰条件,尝试从样品制备、温度设计、梯度柱设定等方面进行有效分析,以综合测定室内温度、熔融指数对于测量结果准确性产生的影响。在确定干扰条件基础上,给出干扰问题的处理方法,最大化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温度;密度梯度柱法;塑料密度
引言:在测量塑料密度时,一般会查看塑料材料在结构、物理外观发生的细微变化,用于判断与测定材料内部成分均匀性的关键指标。塑料密度的鉴别判断方法,适用在各类高聚类材料中,倘若结合其他化学鉴定方法,能够高效获取鉴定结果,由此增加了塑料密度测量的行业应用性。
1密度梯度柱法概述
密度梯度柱的测量应用,主要是借助特定填充设施,将各类密度具有差异性、相互不兼溶的液体,采取充分混合处理,再将混合液转移至竖向玻璃柱瓶中,由于混合液具有一定浓度差,增加了液体扩散性。在相对密度差异性的条件下,混合液发生沉降现象,两种液体在相互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表现出密度递增形态。在试样处于完全浸没状态时,试样沉降位置达到密度等同高度后,或表现出悬浮形态。在混合液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中心位置混合液测定的密度结果,即为样品测定的密度值。
2测定结果真实性的干扰条件
2.1测定流程
2.1.1样品制备方法
依据GB/T3682.1操作要求,规范称取塑料样品,再操作熔融指数仪,准确测量熔融指数。在测试期间,需要对密度长样条进行截取处理。将截取操作获得的长样条,试样表面应光滑、无凹陷,从而避免因试样表面有气泡存留而产生误差。进行冷却处理,使其处于室温时,再放置在一定量沸水环境中,采取煮沸30min操作,再将样品转移至水中,等待水温降至室内温度。待冷却处理完成时,进行样品晾干操作。在晾干24小时时间范围内完成试样截取,对于截取样品进行密度检测[1]。
2.1.2密度梯度柱设定方法
密度梯度柱在设定时,参照GB/T1033.2相关规范内容。起初结合被测样品的密度区间,有效获取密度梯度柱的测量值区间,以此测得轻液、重液的密度结果,完成两种液体配制。轻液与重液的溶液成分均是乙醇,轻液相比重液的液体密度小。将两种差异性溶液浓度的液体,混合操作后,逐一添加在容器瓶中。使用玻璃浮子,将其添加在柱内,倘若柱体内填充的液体较为充足,同时玻璃浮子处于适宜位置,不再进行注液操作。配制完成的密度柱,需进行一段时间的静置处理,方可进行后续使用。
2.1.3测量样品密度
操作处理完成的密度样品,截取长度2-5毫米的样品,保证切面无粗糙问题。对试样进行处理时,选择浸润液体,需保证密度的相似性,对试样进行充分润湿操作。在润湿操作完成时,将试样轻置于密度梯度柱内部,试样自主下沉至目标位置至少需要10分钟。在观察镜的帮助下,能够准确把握试样的所在位置。再操作数显设施,给出位置读数结果,以此获取试样密度参数。
2.2干扰条件分析
2.2.1样品处理方法形成的测量干扰
塑料制品的密度测得结果,关联于试样制备方法,各类预处理程序,对于塑料制品密度测量结构均会产生一定干扰作用。样品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对试样进行加热处理,在使其处于沸腾状态后,再进行冷却处理;二是让试样放置在室内环境中,在试样处于室温状态时,采取退火操作。两种样品处理方法,在测得塑料密度结果时,测得结果会表现出差异性。比如,当第一种方法测得结果为0.9511g·cm-2时,第二种测量方法结果为0.9412g·cm-2;测量若干次后,第二种测得结果相比第一种测得结果,会减少[0.0016,0.0023]g·cm-2;说明第二种测量方法获得的密度结果相对较小。
一般情况下,倘若使用长度介于30毫米与40毫米之间的长样条,将其放置在沸水环境中进行30分钟的加热处理,继而使其处于密封室温状态。对其进行密封处理,能够保持静置操作前后水量总和的固定性,维持加热、冷却进展速度的平稳性,减少水分蒸发问题,降低了结晶速度。
2.2.2熔融指数形成的测量干扰
塑料密度测得结果的真实性,与熔融指数测得结果准确性具有一定关联。熔融指数测定设备,在样条处理初期,极易在塑料材料加热融合不充分的情况下形成气泡,同时样条内部会产生若干个空隙,由此引起测得结果偏小的情况。与此同时,如果样品表现出毛刺、外观不良、表面不平整等问题,将会增加液体表面形成的气泡数量。在表面张力条件下,小气泡将会以较强稳定性,在试样表面形成吸附状态。此类小气泡会相应增加样品承受的浮力,形成测得结果偏小现象,降低了密度测量结果的真实性[2]。
2.2.3温度参数形成的测量干扰
温度条件对塑料固体样品测量结果产生的干扰性较小。一般情况下,当室温控制在23摄氏度时,不会引起塑料内部成分发生改变。而温度条件对于液体测得结果,会具有一定干扰作用。因此,在测定前期,需加强柱箱、密度梯度参数的平稳性控制,使其温度保持在(23±0.1)摄氏度范围内,以此回避温度参数形成的测量干扰。
2.2.4密度柱配置形成的测量干扰
密度梯度柱的使用,是干扰塑料密度测得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密度梯度柱的调配规范性,顺应密度区间要求,保持玻璃浮子间隔的均衡性,以便于测量观察。同时在设定玻璃浮子间隔时,需防止间距较大问题,使玻璃浮子与顶底两侧保持有效距离,回避玻璃浮子过早失效问题,延长密度梯度柱的使用周期。因此,在设定密度柱时,需要加强玻璃浮子选择的合理性、确保混合液调配的规范性,加强注液速度控制。
(1)在密度梯度柱中用于确定液体密度、在退火操作后,并不会发生性能损坏的玻璃球,称作玻璃浮子。此种材料可通过采购、自配等方式获得。在实验前期需要对其性能进行测定,以保障密度间隔划分的精准性。
(2)混合液在配制时,需要保证两种溶液在混合处理时,不会发生相关反应,以保障测量结果的真实性。
结论:综上所述,塑料密度测定结果极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因此,在测定前期,需要加强测定人员专业性训练,使其掌握测定方法,提升样品处理有效性,设定合理的梯度柱温度,规范配置梯度柱,以此减少因素影响,确保密度测定结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资鹏,张涛. 塑料密度能力验证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 江西化工,2019(4):143-144.
[2] 王燕来. 密度梯度柱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J]. 化工管理,2019(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