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商洛分公司 陕西省726000
摘要:通过实践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价值较高,意义非凡,其对构建国际国内高质量的发展格局帮助较大。我国农村的改革,源于农地制度更新,长期以来,制度创新成为重要保障,始终引领农村发展。本文重点且细致分析了制度创新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制度创新路径进行了规划,制定出了与制度创新匹配的乡村振兴对策。
关键词:政策分析;制度创新;乡村振兴
引言:总结以往经验,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是以农民为根本,从根本上夯实制度创新的基础,在此保障下,以“乡村振兴特区”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走“品牌特色建设”的专业化路线,将创新制度视作手段,依托服务型政府,用农业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
一、制度创新面临问题
(一)制度创新链不完整
通过现状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困境,路径极为不畅。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制度创新作为依托。但总体上来讲,战略实施的制度框架比较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在发展中,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服务体系保障制度等比较守旧,创新上存在短板。这就导致了创新链条不完整,战略的实施路径上,遭遇的困难较大。
(二)制度创新水平较低
目前,在乡村振兴中,制度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三权分置制度上,承包地与宅基地的分置尤为重要。但从制度创新推行的视角来看,制度创新预期效果不合理性强。例如: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民合作组织制度等,各种制度之间,支撑体系尚未形成,支撑与影响互相存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让制度创新相对分散,未能充分发挥理想的制度创新优势。
(三)制度创新不同步
结合实际可知,乡村振兴中,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各个制度链条不完善性较强,同一链条上,制度创新不同步问题尤为突出。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中,就发生了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的问题。这种制度创新的不同步,将会影响创新链条的效用,导致利益无法最大化。
(四)创新的速度与深度有待提升
现阶段,乡村振兴制度创新涉及多个领域,推进速度不一致,将影响整体效果,导致制度创新速度较缓,并且缺少深度的制度创新。通过细致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制度比较完善,其创新速度较快,同时可以保证深度,但相关的制度,像金融支持制度等,主要表现是创新速度较慢,深度创新没有实现。与此同时,速度与深度的不足,还会影响制度的实效性,不能客观反映区域差异性(制度创新前后),导致制度创新不能完美契合乡村振兴 “痛点”。
二、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一)建立示范区
结合上文中制度创新的短板,需要采取对应措施,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整体与特色制度融合机制,通过示范区建立,集中力量率先突破。现实中,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等)乡村发展情况,成立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区,主要是构建乡村振兴整体制度,完善其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系统性以及前瞻性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置制度创新示范区,保证一定的数量,主要针对区域特色,以制度创新示范区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力推动。
(二)完善激励保障制度
结合具体经验可知,建立相关的资本与人才流动保障十分重要,激励保障制度作用显著,直击乡村振兴痛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的科学营造,而这些均需要人员的配合和资本的支撑,想要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就要想方设法将城镇资本流向乡村[1]。在战略初始阶段,需要结合实际,完善保障制度,并将去与分类保障制度区分开,对政策动向高度关注,如建立资本向农业的偏移等,除此之外,工业、服务业等,都要配备对应的机制,通过人才下乡的激励与最直接、可靠保障制度,提升制度创新效益。
(三)成立专业化组织机构
相关制度的推行,需要专业化组织机构进行辅助,保障示范推广效应。为了强化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引领作用,合理提升制度创新效率,在现实工作中,需要做到专人负责,为制度创新路径顺畅扫清障碍。搭建专业组织机构,提升制度创新科学性,发挥乡村振兴积极影响。
(四)营造制度创新环境
在工作中,需要营造制度创新环境,“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理想的建设目标,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最基本要求,通过净化制度创新空气,强化居民意识,为制度创新示范区建设夯实基础。实践表明,优化制度创新环境,可以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制定高质量的乡村治理清单,在其中作出具体细致的分析,建立专业队伍,迅速惩处腐败,以专项任务的形式落实各项治理工作,开展持久性较高的乡村治理[2]。与此同时,创新干部选拔,结合需求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简化服务程序,在现实工作中,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自治环境,实现法治与德治结合,借此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
三、基于制度创新的乡村振兴政策选择
现实中,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政策视角出发,将原有问题解决,保障乡村振兴优质实施。
第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要建立,这是在新时期,最基本的保障,不容忽视。通过服务体系的建立,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支撑,通过打造优质软环境(美丽乡村),拉动地方经济。这一体系的构建,涉及内容较多,除了一站式的投资服务外,还需要融合农村发展多项内容,在此基础上,实现体系的完善。“想农民之所想”,属于政府的指导思想,要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城市、农村的衔接,同时与市场发展同步,对政策内容实时更新,全面保障“去腐生新”。在乡村振兴中,政府要确保职能发挥,充分发挥双重功能(“管”与“导”的),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不断吸引外部资源,将其和本地资源整合。
第二,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开展全方位的培养计划,在农户中灌输现代化农业思想,通过农业技术培训等,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新型农民培养,比较合理的方法是促使农民合作组织优质转型与管理升级,发挥其核心力量作用[3]。用现代化农业理念和高阶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帮助其转型成功,成为新型农民。另外,在工作中,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将其和传统农业技术融合,从而激发出新的火花,创新农民合作组织的类型与形式,针对现实需求,对其进行结构性改革,在此前提下,带动农业合作组织高效率发展,实现产品结构的开发,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第三,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农业技术下乡等,健全基础设施,加快农业技术融合步调,促使其服务于农村发展,为农村建设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农业技术部门是基础性措施,不容忽视。特别是偏远地区,这方面的工作更应该落实,实现与农村“点对点”的多角度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出台技术服务政策,以政策作为依托,打通制度创新路径,在农业技术支撑下,创建农业信息平台,为可持续体系建立寻求保障。打破技术区域垄断,具有重大意义,借助农业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区域内的共享,升级农业经营模式,全方位促进农业发展,为农业经济复苏保驾护航,实现制度创新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政策选择。
结论:综上所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属于新时期乡村振兴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贯彻制度创新,在此前提下,融入协调、绿色、开放等先进理念,以生态文明为基调,以惠民政策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指向,调整城乡互动基本思路,实现城乡环境的改善。在实际工作中,要用融合的思想,系统地实施制度创新,为乡村全面振兴助力。
参考文献:
[1]赵予宁.制度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1(05):32-33.
[2]王力威.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发展[J].中国农村科技,2021(Z1):2-7.
[3]王晓岭,吴根平.以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江苏睢宁县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