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桃源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传承 李春青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李春青
[导读] 区域文化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童谣这种乡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与发掘。

梅州市五华县实验幼儿园  李春青  514400

摘要:区域文化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童谣这种乡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与发掘。如何发掘乡村之中的教育资源,使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融合到学前教育当中,从而实现文化自信,幼师从业者责无旁贷。幼师应当结合教育自身特点、时代特征,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幼儿成长的桃源童谣,同时结合幼儿认知特征加以重新创编,使童谣能够兼具唱、演、玩与感等多重功能。
关键词:桃源童谣;幼儿园课程;桃源文化
        引言:童谣在历史传承发展中,以生活化的内容、口语化的语言形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它对于幼儿的语言成长、行为养成、道德与情感培养等具有促进效用,已经逐渐被幼儿教育学界所认可。通过对本地幼儿的调查发现,会说会唱童谣的幼儿占比不到一半,其原因在于童谣这一形式还没有得到广大教师、家长、社会的重视,并没有引入系统性的课程。所以,创造机会使幼儿和童谣实现对话,充分展现它对于幼儿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所具有的推动作用,使童谣能够融入幼儿课程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这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应当高度关注并给予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桃源童谣与幼儿发展
        1. 桃源文化的认同
        语言不仅是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手段,还是不同区域与人群文化沉淀的外显。桃源童谣起源自民间,同桃源文化紧密关联,属于典型的乡音乡情的体现,也是使幼儿形成对于桃源认同感的核心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应当有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指引幼儿充分感受与领悟我国文化多样丰富、感受与领悟家乡发展改变,培养幼儿爱国情愫。据此可知,感受蕴藏在民间的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同样属于学前教育进步的基本方向之一。
        2. 桃源方言的传承。
        桃源本地方言主要是长三角地带江南的方言,属于“吴侬软语”吴方言中的太湖片。如童谣《小人撑凉伞》,源于老灶头烧饭情景,表现了两两互动的轻松和愉悦。同时为童谣搭配适合的旋律,让幼儿用桃源方言演唱童谣,通过简单易学、轻松上口的童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桃源方言,进而做到对这一方言的继承与发扬。
        二、桃源童谣与幼儿园课程
        1. 遵循的三大原则。
        (1)教育性原则。桃源童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并且其中蕴藏着数量众多的文化精粹,由于时代所限,并非全部童谣均具备正面积极的教育功能。所以,要想把这一童谣融合到幼儿课程内,一定要先对它作价值判断,根据幼儿实际年龄特征,站在幼儿角度精心甄别选择,选取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童谣,进而让幼儿经过好的童谣的滋养去感受快乐、培养乡土之情、累积人生经验。
        (2)适宜性原则。把童谣融入幼儿课程中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幼儿认知特征,换言之,童谣内容深度与广度均需适应其认知力,属于幼儿能够理解与接纳的。在调查中发现,在生活童谣、游戏童谣、动物童谣、植物童谣中,有53.6%的幼儿喜欢动物类,有23.2%的幼儿喜欢生活类,有20%的幼儿喜欢游戏类童谣,因此,在开展童谣课程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幼儿的兴趣点为主,选择适合幼儿感兴趣的童谣。
        (3)时代性原则。社会快速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同样不断变化,社会生活有着自己的时代特征。桃源童谣如果要具备时代特征和多元内容,那么必须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所以,幼儿课程选取童谣内容之时,必须是幼儿可以看见、摸着或是可以理解认识的内容。


例如,“杠铃杠铃马来哉”尽管读起来轻松上口,可是童谣里面说的“和尚”“观音”等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幼儿难以认识与理解,此类童谣应当排除在外或是做充分的创编方可融入幼儿课程。
        2. 呈现的四种形式。
        (1)可唱——唱出新意。童谣《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打到小松鼠。教师将歌曲《数高楼》的旋律进行配曲,幼儿将这童谣用桃源本土方言好听地唱出来,大家都纷纷称赞。
        (2)可演——演出戏味。在幼儿园唱念桃源童谣时都会配上符合内容的动作进行表演,使幼儿对童谣的表演更生动、形象。还可以将童谣编排成表演剧,设计对话、情节,配上道具、音乐,让幼儿进行表演。
        (3)可玩——玩出童趣。笔者整理的33首桃源童谣都具有游戏性,有一定的游戏玩法,也可以自创游戏玩法,在边唱边玩中感受童谣的趣味性同时又习得童谣。如桃源童谣《十个小矮人》,幼儿可以围成圆圈,进行分角色“小矮人”“巨人”的表演。
        (4)可感——感知魅力。桃源童谣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蕴含着很多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可以培养好习惯、好品格。如桃源童谣《蚂蚁搬虫虫》就唱出了合作的重要性;《笃笃一更天》就让幼儿感受到勤劳与朴实。这些,正是童谣的魅力所在。
        三、桃源童谣与家长资源
        1. 开发童谣、展现魅力。
        童谣的收集和开发,离不开幼儿家长,教师组织调查活动,请幼儿回家问爷爷奶奶,小时候唱过什么童谣?怎么唱?有了他们的参与,童谣收集才能更加地多样化,童谣念法才会更加地道,童谣才会玩得更加深入。同样,教师的家长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源。邀请教师的家长来园开展活动,讲解相关知识和相关背景,讲述桃源历史和桃源文化,教幼儿玩稻草、做稻草。
        2. 参与其中、共同发展。
        家园共育特征就表现在“共”,也就是幼儿园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彼此配合,共同推动幼儿成长。在童谣课程的开发、开展、评价等过程中,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参与。通过玩童谣的视频,清晰地看到了幼儿和家长共同进步和发展。
        结论:乡风文明属于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名幼教人,要充分挖掘乡村教育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新形态,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1]邵晓如. 幼儿教育中民间童谣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J]. 新智慧,2020,(33):35-36.
[2]陈杼楠. 客家童谣的趣味教学对幼儿语言学习的作用[J]. 新智慧,2020,(33):77-78.
[3]李宏. 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融入童谣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