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辨形态下的人生哲学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胡荣
[导读] 伴随着形式逻辑的思辨哲学的出现,形式逻辑的人生哲学思辨也就出现了。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  胡荣

摘要: 伴随着形式逻辑的思辨哲学的出现,形式逻辑的人生哲学思辨也就出现了。辩证逻辑的思辨传统,以普遍联系的世界认知为基础,通过肯定否定的辩证推理方式,寻求对认知的对象进行整体思辨,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是每个作为人的意义存在的人所必经的思索。
关键词:思辨;形式逻辑;人生哲学
        早在古希腊,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认识人生哲学的思辨形态或者说人生观上,人类并非是束手无策,而在经验认知和理性认知二种方法中,选择后者。形式逻辑的思辨方法,在哲学上被完整提出来是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以演绎逻辑为主的形式逻辑思辨方法曾在康德的哲学里达至顶峰,但在德国哲学里,在康德之后又发展出了另一种思辨传统,即辩证逻辑的思辨传统,它的创始者是黑格尔,继承者是马克思。
        一、人生哲学的理论思辨
        从对应的英文单词“Speculation”来理解,思辨含有思考、推断、推测和猜测的意思,即它是在没有经验事实做依据,或没有充分的经验事实做依据的前提下,以理性化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为主要认知手段的思维形式。迄今,思辨方法有两种主要的逻辑形式: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思辨在形式逻辑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推证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演绎推理方法而非归纳推理方法,三段式推理是主要的形式。或者说,各种形态的演绎推理,都不同程度地可以还原为三段式推理的形态。其中,演绎推理的前提或依据,不是经验事实而是作为大前提的公理。推理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公理元命题的正确性。而公理元命题其实既可以从理性而来,也可以从经验而来,或者从二者的结合而来。但思辨方法之所以为“思辨”,就在于它或者因为拒绝经验(认为经验不可靠),或者因为经验获得不容易 (比如“人心难测”和“人心不可测”),就采取了完全或大部分依靠理性的方式,也就是采取了演绎推理的思辨方式[1]。
        人作为生物的一部分必不可避免的有与生物相同的自发的本性向上的主动而后更为重要的就是人们的自觉的主动精神它依靠人们的意志对于自觉的主动精神对人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人的每一次思想的开悟志趣的感发都是一次翻新和向上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自觉。 通过这种自觉的主动人才能创造出奋进向上的精神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二、人生哲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
        思辨是人生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思辨方法追求的是逻辑的严谨性和内在的一致性,不管这个逻辑是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古往今来,人生哲学就在这种思辨中曾产生过数不清的人生观理论成果,也曾启迪过无数人的人生。


但对照实证的测量方法,思辨方法在严谨性、一致性的优势背后,也逐渐暴露出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一是它作为出发点的公理元命题,不是假上帝之名就是自命为真理,但其自身的真理性并没有得到逻辑保证,所以人生哲学的思辨者自诩要为别人的人生立法,但其人生立法者的身份却经不起严格推敲,并不具备逻辑上的合法性; 二是逻辑与历史虽有统一的方面,但逻辑过程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过程,逻辑自身的漏洞,也常因人类认知的局限而不为特定时代的人们所认识;三是思辨方法无法解决个体差异和情境问题,因为思辨是抽象概念之间的推演,思维建立在对具体性的忽略上,追求的是普遍性,对个体的人生容易造成压抑。
        通过“猜测——反驳”的博弈重新确立了经验的位置,一定程度上让思辨方法与经验建立了联系,也在逻辑上变得可以自我批判和自我怀疑,并且最终在排错的环节上又 对经验有所依赖。这样不仅在当代的人生哲学的思辨理论形态中,而且在人生哲学的各种实证理论形态中,思辨方法仍可以有其一席之地。在人生哲学,也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中,人生哲学研究的思辨形式仍随处可见,只是不再那么绝对而已。在以经验和“小叙事”为基础的人生哲学实证研究中,思辨方法的运用,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概括性和整体性的优势。
        三、人心与人生哲学
        “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心之所以为心在其自觉”,人心的基本特征即在其具有自觉,而人的自觉的外在明显的表现便是计划性。计划不同于灵活性,它是可以前定的,正是计划性才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完成和达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心对物的宰制能力就源自于其计划性。人心使人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使人的生命中有自我,有内心的活动,人因此而能够彼此相通,并且与宇宙大生命相通不隔,最终使人脱离自然状态。身与心不可分且紧密相联,从人类个体生命即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心总是随着身而发展的,身先心后,心随身来。
        人生哲学之所以采用思辨的研究方法,除了思辨方法本身的魅力外,还和“人心可测”还是“人心不可测”以及“人心如何测”这样的问题直接相关。某种程度上,人生观研究中思辨方法曾经被普遍采用,其实是以“人心不可测”或“人心只可推测”为前提的。所谓“人心不可测”,是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创造和发明出人生观的心理学测量技术,所以,即使想通过心理实验去获得和物理事实一样的“心理事实”,也没有实施的具体技术手段[1]。所谓“人心只能推测”,则是说即使直接的测量手段没有出现,人类并非就在认识人心上束手无策,而是会在经验认知和理性认知二种方法中,选择后者。
        四、结语
        从人类文明、文化来看,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安定,远远重于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人社会性的一面,也大于其个体性的方面。在当今社会如何真正的解决人的存在与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生命本性在于不断的思辨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存在之所需。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有总体计划性的生活,且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追求一个合理的人生价值目标。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其会在短短几十年中能发出多么耀眼的光,而在于其生的意义能否作为一个个体而自救,自救而外推,影响和带动他人。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是每个作为人的意义存在的人所必经的思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每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秀峰.论人生观研究的思辨方法[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04):85-88.
[2]马天俊,吴莉莎.思辨·批判·实践:以主体问题为中心的三种关联[J].江海学刊,2021(03):46-52+254.
[3]郑宇焯.浅谈黑格尔哲学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超越[J].文化产业,2021(02):141-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