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窦园园
[导读]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所传递的思想、精神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易安小学  窦园园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审美欲求与日俱增。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所传递的思想、精神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音乐教育是一门多感觉共同作用的学科。音乐与律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创新的使学生们更能听懂音乐和表达音乐。本文着重就音乐学科体态律动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律动;音乐;小学音乐教育
         一、音乐核心能力与律动内在关联的理解与解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刚好处于有一定的思维意识,对世界开始有了探究的欲望,对于各个科学学科包括音乐学科,他们都有探究的欲望。由于刚刚开始学习旅程,他们通常都更喜欢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并且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更容易得到大量知识。而艺术学科是充满灵动的学科,更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因此在音乐学科中提升学生们对于音乐和美的艺术鉴赏力非常重要。因此作为音乐教室创新教育方式,使课堂变得轻松愉悦,是非常重要的。
        (一)音乐核心能力理解与解析
        音乐的核心能力分为三种:
        1、听觉与联觉反应——感受
        2.乐感与音乐美感表现——表现
        3.即兴创编与音乐创作——创造
        三个核心能力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发展,构成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在三种能力中,听觉与联觉反应是基础,而音乐的创作是最高体验。想要将两者连接起来就需要加强音乐的审美。
        (二)律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课堂教学意义
        律动可以分为固定律动与即兴律动。固定律动又称常规律动,是在课堂的固定时间内进行律动的一种形式,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适当的放松。即兴律动顾名思义就是即兴创作的律动节奏,能激活学生体内的活跃细胞,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可以使学生们更加深对节奏的体验,体会律动的美感。
        在律动教学中,我根据音乐节奏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进行旋律拍打,最常见的就是拍手和跺脚等动作,通过轻动手脚可以使学生们在音乐中感受最简单最容易的节奏感。学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自行切换肢体动作律动拍打以配合音乐中的旋律,音乐感和节奏感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歌曲的理解设计相应的律动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认知,增加学生对音乐旋律的理解。
        二、律动——跟着音乐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本体特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济南市的小学的音乐课一周两次,如何利用这两节课加强学生们的音乐核心三大能力呢?就是要在课堂上加强体验性活动,表现性活动、创造性活动。
        (一)即兴律动,聚焦音乐听觉与联觉反应能力
        1.根据音乐要素特点进行律动
        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这就说明,律动感首先源自于听。


我在课堂中会首先让学生们多听几遍音乐,然后引导他们按照自己感觉到的节拍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让他们感受节拍的感觉。
        例如:在欣赏曲《野蜂飞舞》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的速度特点、密集的节奏特点、以及旋律高低起伏的特点,模仿一群野蜂上下,快速飞舞的场景。在认知了以上特点后,学生能准确地用飞的律动,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教室里顿时呈现一群野蜂飞舞的画面。
        2.根据音乐情绪特点进行律动
        音乐的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只有充分体会歌曲中表达的感情,与音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够了解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意义,对音乐准确的鉴赏。那么在律动中也是要把握音乐所表达出的特点和含义进行。在律动的设计上,活泼的音乐动作需要干脆利落的动作和节奏带入,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民族音乐就得根据不同的民族的习俗和风格来设计,应借助民间的舞蹈语言使律动渗透民族特色。
        例如《闪烁的小星》,这首优美欢快的小曲我鼓励学生们自己在课桌上敲打节拍,我就随音乐节奏原地变换动作,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旋律。不同的节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有一定表现功能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自身特殊的表现作用,如果在音乐中把握住了节奏型的特点,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如果能依照所呈现出的特点来演奏、演唱,就会使你的表演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能够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
        (二)有目的的律动,聚焦音乐乐感音乐美感表现
        有目的的律动对音乐的理解是具有指导性的,并且因为有目的的理解已经是对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对音乐的审美的提升。
        1. 根据音乐形象与情境进行律动
        在音乐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听完歌曲,我问学生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感情,我们应该搭配什么动作?”学生们:“洋娃娃和小熊两个人欢快的跳动”。是的,在音乐学习中,我们通过音乐的意境理解和确定音乐中的音乐形象,选择合适的动作与意搭配,这不就是音乐要表达的含义么?
        2. 根据音乐风格特点进行律动
        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节奏,简单上口,便于演唱。在这首歌曲中,我引导学生们分析歌曲中表达的新疆民歌表达的思想。学生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包括:新疆风景优美、新疆地产肥沃等等。在这首歌曲中,带着学生们按照歌曲目的进行律动,告诉学生们,新疆维吾尔族是载歌载舞的民族,随着律动学生们明显对新疆维吾尔族载歌载舞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总结与展望
        小学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认为音乐教学应该从学科特点出发,运用感官、肢体动作等让学生们在音乐中尽情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理解。在音乐的鉴赏中,每个人的体验各不相同,因此体验的规程和结果肯定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闻思修,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动,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力和美感的体验。同时也可以舒缓学生们的课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做到音乐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
        通过律动、舞蹈、节奏游戏、创编表演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让学生真正地喜欢音乐课,把音乐学习与律动舞蹈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欢快有趣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核心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