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人文艺术观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 邢艳艳
[导读]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国家近年来提出的政策,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修路种树的初级设计阶段,还应该把人文因素放入到最初的景观设计方案中来,挖掘不同地域特色或不同民俗中的人文艺术,引入到不同乡村的设计和建设中来,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同时将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逐一渗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美丽乡村。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邢艳艳  51055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国家近年来提出的政策,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修路种树的初级设计阶段,还应该把人文因素放入到最初的景观设计方案中来,挖掘不同地域特色或不同民俗中的人文艺术,引入到不同乡村的设计和建设中来,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化差异化,同时将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逐一渗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美丽乡村。
        引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伟大论断。若要发展,环保先行,在此政策的指引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被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士和各级政府领导重视。建设美丽乡村,让中国国土中占大面积的乡村土地变得更加美丽,山更青,水更绿,山青水美,人民安居,更能乐业。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先进的建设理念,更需要艺术设计的指导,而人文艺术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则呈现出不一样的人性的光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建设者的出发点。不忘初心,方能彰显整个设计方案的出色之处。而人文艺术则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人类活动的归纳,它包含了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中包括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等等,这些因素比较稳定。而人文因素则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例如人文因素中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这些因素无论稳定或变化与否,若能融合入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便都会升华为共同的人文艺术观,从人文艺术的角度探讨美丽乡村的建设,便可开拓一个新的设计区域,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独特的视角。提升整个设计的设计理念。
        纵观人文艺术国内外的文献便不难发现,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都会融入或多或少的人文因素,人文的艺术性多在某些建筑或者景观铺装中以符号化或抽象线条化的手法呈现出来。总结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从美丽乡村建设出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
        1、民俗风情中的人文光彩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地民俗多彩多样,56个民族更是各放异彩,探讨在不同的民俗下的人文特色,结合景观的艺术设计,将会呈现出多彩多姿精彩的设计方案。民俗中往往会延伸出各种特色符号,如中华民族中公认的云纹,冰裂纹,双喜纹等等,这些符号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可以演变为建筑装饰,特色铺装,宣传栏装饰以及景观小品的装饰等。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将这些传说和故事打造为场景式的雕塑景观,便可马上引起当地人的共鸣,起到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效果。人文光彩也会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景观小品中逐一呈现。
        2、地域差异中的人文艺术
        中国国土地域广阔,乡村遍布,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风貌,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形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美丽乡村设计,将差异化变成特色化,彰显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特色。


设计总是以特色和新潮取胜,但在前些年的景观设计行业中,抄袭情况屡禁不止,导致多地乡村绿化千篇一律,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这种现状也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将特色化设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倡导独特的地域风格,挖掘当地的人文特征,形成自己独有的标志性景观。例如在云南美丽乡村建设中采用当地民俗服饰中的鲜艳的色彩特征完成景观小品的设计。而在广东美丽乡村建设中采用广东民俗中特色的蚝壳排列做成特色景墙,颇有人文艺术特色。
        3、信仰下的人文崇拜
        信仰,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共同膜拜深信不疑的一种虚化的信念。这个信念通常会被神化的形象和物化的形象所代表,比如说宗教。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多为宗祠的建设或者当地的风水树为主要构建对象,如何将乡民的信仰在建设中得以艺术呈现也是本文探索的一个方面。在广东省的乡村调研中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几乎每个村子的村头都会有一棵百年大榕树,访谈村民皆说,榕树是本村的风水树,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种情形除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外也更多了人文崇拜的因素。宗祠庙宇在调研中也发现有很深刻的历史情怀,宗祠多为代代传承下来,建设样式和特征仍保留着很多历史的痕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然不可忽视这种人文崇拜,依然要秉承修旧如旧的设计思想去维护宗祠,呵护这难能可贵的人文崇拜的特色文化。
        4、现代文化与人文艺术的糅合
        人文艺术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时代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特别是年轻人更能引领新人文的潮头,将新技术,新艺术,新理念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呈现出发展的热情澎湃的新生气息,指引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例如,现代社会中经常可见的二维码拿来做特色景墙便颇有诙谐幽默的趣味,也彰显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另外在乡村建设中提出“数字中国与智慧乡村”的口号,将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绿水青山的基础层面上,还大力开展新型的数字化的设计和研究,使得乡村的建设既有美丽生态的生活环境,也能实现现代化便捷的新型生活方式,这些无疑不是时代洪潮中人文艺术观的深刻体现。
        结语: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当代人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来发展,将人文艺术在美丽乡村设计之初便引入进去,为日后的建设增添更多人文气息。更能体现人性的关怀,贴近民心,达成民意,才能称之为真正成功的景观设计。才能真正让美丽乡村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阶段。为了这一美好的宏图大业,每一个设计人都应该兢兢业业,挖掘设计深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添砖加瓦,让中国的乡村早日成为山青水美的理想栖居地。
参考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于法稳,李萍.江西社会科学.2014(09)
[2]浅谈人文艺术绿色设计与生态文明建设[J]. 周仲凡.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2)
[3]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 柳兰芳.理论月刊.?2013(09)
[4]中国乡村文明研究报告——生态文明时代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与使命[J]. 张孝德.经济研究参考.?2013(22)
作者简介:邢艳艳(1981- ),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毕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