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李妙舒
[导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的必修通识课之一,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突破,也是促使“我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契合的重要途经。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  李妙舒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的必修通识课之一,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突破,也是促使“我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契合的重要途经。笔者在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目的的基础上,并就存在融合度不够、实效性不高、资源整合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二是整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交集的知识点;三是深化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 
        一、 “课程思政”产生的背景
        (一)“课程思政”的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2014年之后,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对思政课程及其他课程的探索中,逐步探索出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从而形成了“课程思政”这个理念。此后,“课程思政”深入人心,不仅使全国各大高校相继推广,还引发了教育部的关注和支持。在未明确具体有效、可推行的方案之前,各大高校、教育部门依托、借助专业课、通识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课程思政”的本质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由“课程”和“思政”两个词组合而成,“课程”是指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就是指依托或借助专业课或通识课等课程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即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在内的所有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各大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一理论学科教学的困境,发挥了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增加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原因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学生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引进高校学生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并科学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想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就必须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综合素质的教育恰好需要渗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更胜一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的根本目标不谋而合。
        (一)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通识课,不仅要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做准备,这些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的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有共似性和互补性,“课程思政”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拓展了深度和广度。
        (二)深化课程的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意在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健全人格、厘清职业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上都离不开人生观的指导,离不开道德和法治的双重制约,只有端正思想,遵守道德与法治,才能走出一条完整且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之路,同时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价值认同感。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
        (一)融合度不够
        在“课程思政”提出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各大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但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单一学科教学都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赖,都是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两个课程在单独作为学科存在的时候,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思政”无疑是增加了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授课老师的教学压力及难度,知识点的拓展、延伸、匹配使其负担增加,因此,或多或少都存在抗拒,因而并不能有效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学科之间的融合度基本为零。
        (二)实效性不高
        尽管有了“课程思政”的热潮,但据笔者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然作为学生的必修通识课,大多数一般在前两年开设,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在毕业前开设,两个课程的时间差使得“课程思政”想要同步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比较难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记忆储存随着时间将下降,在后学习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想要进行参照对比、融入加强就大大减弱了。同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想要及时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老师探讨的阻力也变大,从而降低了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
        (三)资源整合的局限性
        推行“课程思政”,各课程授课老师除了在本教研组进行学习、探讨之余,也只能找本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老师进行交流学习、探讨,但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衔接,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课程,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仅仅通过校内教师间学习交流的方式是不充分的,资源有限。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教师与一般专业课授课教师不一样,除了教授书本知识点之外,更需要有自觉的育人意识、深厚的职业素养、过硬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书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让学生心理上、心灵上感受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从内而外自觉付诸行动,无论在从业准备阶段还是从业阶段都能做到有理想、有追求、自信自强。融入“课程思政”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应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施教“润物细无声”。教师本身需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善良的品质,做到认真备课,做好教案,谦虚向同行学习,对学生负责,认真批改作业,有效跟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后反思总结,参加校内外相关教研活动及比赛,终身学习。
        (二)整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交集的知识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有着大同小异的教材,授课内容主要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职业生涯发展条件和机遇、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措施、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与评价,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有多方面交叉重叠的,比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深化学科之间的协同性,在课堂上可以列举、学习一些红色名言警句,使学生在把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我的梦”中,与“中国梦”有机契合。结合当年、当月的时政热点,分析红色因素,融入课堂。例如,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结合党史,分析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在自己职业生涯发展中展现出的品质、能力,从而了解他们人生选择的理由。
        (三)深化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目前几乎所有课堂都会采用讲授课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主动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是学生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或者专业性不强的通识课,“混学分”成了常态,“抬头率”、“出勤率”更是不高。除了讲授课,可以加入讨论课、实验课、实操课、习题课、复习课、参观或见习等教学方法,从不同教学方法中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的融入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感兴趣的同时,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补足学生“精神之钙”,教授教师应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整个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灿荣.王浩.刘景华.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J]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显示问题研究项目《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研究》,2020(12)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3)
[3]沙军.“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0)
[4]吴晓迪.“课程思政”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