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侯雨薇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凭借其独特魅力,《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也经过了无数优秀译者的翻译诠释,走出国门。在众多译本中,葛浩文的译本因其地道表达和准确转换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较高。以往关于《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的翻译研究大多针对译作本身的语言转换进行分析,对于译者及其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关注点限定在《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中的俗语翻译上。笔者结合周领顺对该评价模式的阐释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划分了三类译者行为,即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务实。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俗语英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葛浩文会结合西方读者对于俗语中不同意向的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优的平衡点,达到了一种“务实性求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该译本传播效果较好。
关键词:《骆驼祥子》;葛浩文;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务实
1.引言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北平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一生。凭借其对旧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描绘、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质朴传神的语言风格及鲜明的地方色彩,《骆驼祥子》成为了现代经典小说的代表。包括伊万·金、施晓菁、葛浩文在内的诸多优秀译者都结合自身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进行了英译。《骆驼祥子》几部英译本也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但总体来看,以往针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成果的对比与分析上,很少针对译者行为及翻译过程进行研究。而周领顺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从译者视角出发,探究原作、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可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2.作品及译作介绍
2.1 老舍与《骆驼祥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6年,老舍与朋友交流,谈起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感慨良多,决定综合自己和朋友的见闻,创作一部反映北洋军阀时期人力车夫真实生活的小说。当时正值山东大学学潮兴起,老舍便辞去教职,专心《骆驼祥子》的创作。次年一月,小说开始连载。
《骆驼祥子》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北平人力车夫祥子历经人生三起三落并最终沦为旧社会牺牲品的悲惨故事。小说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曹先生等一批丰满鲜活的人物,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的风俗人情。然而,小说最后众人的悲惨结局,引起了读者对于旧社会及时代的反思。
2.2 葛浩文简介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曾翻译过莫言、萧红、冯骥才、王安忆、老舍、巴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译著多达60多部。葛浩文中文造诣极高,对于中文经典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黄燚,2016)。他的译本严谨地道,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较高,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窗户。(侯羽,朱虹,2013)
3.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
本文基于周领顺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是指译者为了实现务实于读者与社会的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周领顺,2010)。原文本是译者进行翻译及其他一切创造性工作的母本,这决定了译者必须以原文本为中心,尽可能地向读者传达原文本的风采。但由于翻译本身也是一项社会活动,受到社会文化、译者素质、读者接受度等因素的制约,需要对译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翻译就是一个在求真与务实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周领顺:2020)。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葛浩文的翻译风格,本文依据“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列出三种分类,即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务实(如下图)。
.png)
4.《骆驼祥子》俗语译例鉴赏
4.1 求真
一些俗语中包含的意象较为常见。西方读者理解起来难度较低。针对这一类的俗语翻译,葛浩文直接保留了原本俗语中的意象,力求贴近原文。
(1)原文:“你真行!‘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也好!”
葛译:“You know what you what,” she said. “The only way to drive a pig up and down an alley is straight ahead. So have it your way.”
高妈想劝祥子把钱存起来,为日后做准备。但祥子一心想要买车,并没有听进去高妈的建议。高妈随即放弃了劝说祥子的想法。原文中出现了“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葛浩文在翻译时保留了这个俗语中原本的意象,比较贴近原文,而且对于西方读者来说理解难度较低。与此同时,表达相对简洁。结合上下文的“You know what you what” 和 “have it your way”,我们可以推断出高妈接受并接受了祥子一心想要买车的想法,不再劝说他存钱。
(2)原文:“咱们俩的事,一条绳拴着俩蚂蚱,谁也跑不了。”
葛译:“Hold on, Xiangzi, don’t go yet. We’re like a pair of grasshoppers tied together by a string, so neither of us can get away.”
刘四爷点明自己并不接受祥子和虎妞的事情,并把祥子赶出了车厂。虎妞想要同祥子一起离开。原文中出现了俗语“一条绳上的蚂蚱”。由于该俗语直接翻译也较容易理解,葛浩文在翻译这个俗语时,直接保留了原本的意象,和原文本的契合度较高。
4.2 半求真半务实
由于语言及文化差异,一些西方读者对于一些俗语中的部分意象较为陌生。对于这一类俗语,葛浩文保留了部分意象。对于其他意象,葛浩文选择了使用其他意象代替或加以解释的方法。这是一种介于求真与务实之间的翻译策略。
(3)原文:“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啊!”
葛译:“Well, aren’t you something! Throwing a meaty bun at a dog ensures it’ll never return.”
正当祥子一心攒钱买车,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过上稳定生活的时候,虎妞找上了他。虎妞对于祥子许久不联系她的行为很不满,借用肉包子打狗的俗语来讽刺他。在翻译这个俗语时,葛浩文保留了狗的意象,但对肉包子的意象进行了一定调整。西方更喜甜食,葛浩文便将肉包子的意象转变为了meaty bun,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葛浩文在整体保留原文意象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文化进行一定调整,将原文意思准确地道地表达出来。
(4)原文:“不……”祥子想说“不用打一巴掌揉三揉。”
葛译:“Don’t ...” Xiangzi wanted to say, “Don’t slap me, then try to rub the hurt away.”
虎妞告诉祥子自己怀有身孕,并要求他来参加刘四爷的寿宴。在祥子答应之后,虎妞也逐渐转变了态度。原文中出现了俗语“打一巴掌揉三揉”。这个俗语的本意是在恐吓威胁过某人之后转变态度。葛浩文在翻译这个俗语的前半部分时,基本与原文一致,仅对俗语的后半部分进行了改动。“揉三揉”意为将伤害抹去。葛浩文在此进行了意译,译为 “rub the hurt away” 直接点明了动作的结果。这样一来,西方读者很容易地就可以明白俗语的含义。
4.3 务实
一些俗语中的意象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葛浩文在翻译这类俗语时大胆放弃了原本俗语中的意象,直接替换为西方读者较为熟悉的意象或采用意译的方法。这种务实的翻译为西方读者阅读减少了障碍。
(5)原文:“先洗洗!”高妈也又想起话来。“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先别倒打一瓦!”
葛译:“Now wash up!” Gao Ma said, having regained her voice. “The master has said nothing, so don’t get ahead of yourself.”
此时,祥子拉曹先生回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祥子和曹先生都受了伤。祥子心存愧疚,回到家中向曹先生道歉。曹先生家的佣人高妈安慰祥子。原文中出现了俗语“倒打一瓦”,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倒打一耙”,指反过来指责对方。但这里的“倒打一瓦”和原意稍有区别。这里是高妈安慰祥子的话,希望他先处理自己的伤口,别急着辞行。葛浩文在这里将“倒打一瓦”翻译为get ahead of yourself。这说明葛浩文对该词在语境中的含义理解到位,表现出了祥子内心的愧疚与急切。
(6)原文:“俗言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盼有时。”
葛译:“You know the saying—Plan for a rainy day instead of hoping the sun will shine.”
这句话是高妈劝祥子存钱的时候说的。“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盼有时”的原意是要在安定的时候早早地为日后做好打算,不要到了灾难发生的时候才后悔当时没有早做准备。葛浩文使用了下雨和晴天的意象来传达原意。与其期盼每一天都是晴天,不如早早地为雨天做好准备。这样的翻译方式大大降低了西方读者的接受难度,同时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5.小结
从选取的译例来看,葛浩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会结合原文本、译入语读者的接受习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求真与务实的动态平衡。求真与务实是译者在文本转换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求真是务实的基础,务实是求真的必经之路(范武邱,白丹妮,2017)。翻译就是在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源语与目的语、原作与译文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把握“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总体原则,灵活选择策略,方能增强文化传播效果,让更多经典作品走出国门(杨宁伟,2018)。
参考文献
[1]范武邱 & 白丹妮.(2017).当代中国翻译研究中凸现的几对矛盾. 外语教学(04),72-77.
[2]黄燚.(2016).从翻译风格角度解读葛浩文《骆驼祥子》. 语文建设(06),71-72.
[3]侯羽 & 朱虹.(2013).葛浩文为读者负责的翻译思想探究——以《骆驼祥子》英译为例.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93-96.
[4]杨宁伟.(2018).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基于《骆驼祥子》四译本的考察. 外文研究(04),74-81+106.
[5]周领顺.(2010).“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评价模式的辩证性——译者行为研究(其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70-76.
[6]周领顺.(2020).翻译之道:在“求真”与“务实”间平衡.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