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周文杰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高中课程中得到重视。正确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的是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

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周文杰  43006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高中课程中得到重视。正确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的是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引进关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并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班主任工作;渗透策略;
        进行班级管控期间,教师必须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度,为此,必须有效转变高中班级管控工作模式。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进步与发展,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不稳定
        情绪的出现是以大脑神经的活动为基础的,同时也会受到腺体、内分泌的生理影响。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在发展水平上可能会出现失衡的情况,以至于难以有效地控制生理逐渐成熟而产生的情绪波动,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各种情绪。此外,生病或者生理上的低谷期也会使学生产生、加重不良情绪。
        (二)内心敏感脆弱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时期,对于他人的看法、评价十分在意。而对于一些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学生来说,在这一时期会更加敏感脆弱,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容易对他人的言行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到他们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此外,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自大、自负的心理,难以面对学习上、生活中的挫折。
        (三)抵触、逆反情绪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逆反心理是比较常见的情况,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但人生经验较少,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在面对问题时,容易与老师、家长的看法产生分歧,进而形成强烈的抵触和逆反情绪。部分学生会以抵抗、排斥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学生则想要通过逆反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性。
        (四)容易愤怒暴躁
        愤怒、暴躁通常是由于羞耻、悲伤等情绪引起的,大部分人在愤怒的时候,最开始出现的情绪是感到伤心和痛苦。在高中生活中,学生可能会由于被欺骗、被误会等情况,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易怒的情况。在家庭当中,高中生常常会因为父母约束过多、自由受限而感到烦躁,甚至与父母产生冲突和争执。
        二、内化学生思想认知
        高中阶段老师在进行班级管控期间,必须从学生的独立性出发,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心理角度而言,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要,借助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譬如,教师要融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组织众多实操活动,让学生依据平时生活主动展现自身的想法。


并且,教师要改变班会的形式,将班会内容改为与心理相关的知识,处理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期间的心理问题,以保证学生可以持续地处于积极乐观的心态中,从而养成健康的心理。开展德育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底线,并且掌握基础的法律常识,约束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素养
        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教师日常工作也较多,譬如自身任职科目的授课、班级团体活动的组织以及班级管控等。若是班主任持续不断地开展工作,可能会出现疲倦感,同时众多负面情感也会形成。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的效果。班主任日常和学生接触较多,因此必须持续改善与提升自身心理素养,随时进行心理调整。合格的班主任需要起到模范作用,借助自身的言行熏陶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能够引导学生自行展开调控,同时依据外界情况进行状态重塑。如果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则无法轻松地“降服”学生,此种情况下,若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管控负面心理,则难度较高,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如今大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遇到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总是自己。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强化和学生的交流,借助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并且使学生学会理解与爱护身边的人,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合作水平,使学生尽快适应团队生活,提高班级管控能力与管控效果。组织授课活动期间,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必须强化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采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使学生攻克学习期间的负面心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学生在学习期间会出现很多困难,教师必须给予合理的指引,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此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引与启发尤为重要。班主任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感素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言行。教师和蔼可亲并且公平的处事态度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效用,同时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与学生的关系更为融洽,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心情的稳定与调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积极向上的心理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与心态。因此,教师需要关注自己情感素质的提高,持续优化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只有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发春.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J].新课程,2020(42):226.
[2]刘爱红.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4.
[3]陈雪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探索[J].求知导刊,2020(22):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