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遇见“杂草”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郦佳
[导读] 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最丰富的、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心幼儿园  郦佳      312300

        【案例背景】
        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最丰富的、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解读《指南》“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科学探究目标,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展关注集体活动外的小农场活动。但在小农场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探究”极易转变为放羊式的“自由探究”。今年,在区“活教育 活课堂”的文件精神指引下,我园遵循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念,及园本自然教育课程“自然、真实、互动、自由”的目标开发了鸿雁小农场,孩子们在农场中邂逅的“几株杂草”,却给了我们许多小农场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灵感。
        【镜头一】初见“杂草”,一无所知
        鸿雁幼儿园小农场里风景真美:大蒜初成长、丝瓜荡秋千、萝卜躲猫猫、茼蒿笑弯了腰……一派田园风光。孩子们走进了小农场,与农作物们来了一个美丽邂逅。孩子们如脱缰的野马在小农场里,快乐地奔跑着、发现着、探索着。“老师,老师,我们种的生菜有“宝宝”了!”随着思远的一声喊,小伙伴们纷纷围了过去:“哪里有宝宝呀?”“在哪里呢?我看看”。思远指着围栏边的“杂草”说:“你们看,这个就是生菜的宝宝,它小小的,矮矮的,应该就是生菜的宝宝!”孩子们立刻被“生菜宝宝”吸引住了,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但是它怎么和生菜长的不一样?宝宝应该是跟爸爸妈妈长的一样的呀!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怎么样让孩子直观地了解“杂草”的特征,学会分辨杂草,明白杂草与生菜之间的生存关系呢?《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我把杂草和生菜放在一起,问:他们长的一样吗?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分辨杂草和生菜。正当孩子们议论不下的时候,妤妤说:老师,我爷爷家里有很多蔬菜,他每天都要去拔草的!杂草是不好的!这个信息一下子让小朋友们激动起来:要么,我们去问问妤妤爷爷吧?于是针对孩子的困惑,基于现在疫情不能入园的形势,我们只能现场连线妤妤的爷爷,妤妤的爷爷告诉大家:杂草是不好的,长得多了会影响生菜的生长,生菜就长不大了,所以我们要把它除掉。
        【分析与反思】:
        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对农场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会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农场中的植物,如看到“生菜宝宝”是小小的、矮矮的。但是小班的孩子对‘杂草’的已有经验一无所知,混淆了生菜与杂草的特征,不知道杂草与生菜之间生存的利弊关系。孩子们迫切想知道关于“杂草”的一切:杂草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为什么要长在这里?我们都没有种种子,它怎么长出来的?因此基于孩子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方设法启发孩子,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心中的困惑。
        【镜头二】再见“杂草”,跃跃欲试
        妤妤爷爷说要把杂草除掉,可是怎么除呢?用手拔吗?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
        针对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在班级展开了一次除草大讨论,思远说:我外婆会拔的。贝贝说:拔草是用手拔的。妤妤说:我的小手很能干,我也会拔草的。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除草”的经验停留在“拔”字上,认为除草只能是用“手”拔草,对“除草”的生活经验非常淡薄,那怎么样丰富孩子“除草”经验,并运用于实践中呢?我思考:如果让孩子观察“保安叔叔除草”,那么只能观察到单一的一种拔草方法,如果请“妤妤爷爷”介绍拔草经验,空洞的说教也不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首先得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观察到“除草”现象,才能产生“除草”经验,那怎么样既能丰富经验又易于孩子接受呢?我决定发动家长,与家长共同配合,丰富孩子的“除草”经验。于是在双休日,我提出我们去生活中找一找除草的人们,看看他们是怎么除草的?并把视频拍下来,给小朋友一起分享。
        果然,在周一的讨论会上,孩子们经过实地观察,课堂上气氛异常热烈,议论纷纷:有的说用铁锹刨,有的说用剪刀剪,有的说用手拔······再加上动态十足的视频让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收集了家中各种各样的拔草工具,瞬间,教室变成了“农具展示会”:瞧,有小铲子、小锄头、剪刀、铁耙·······孩子们欣喜地看着这些农具,纷纷表示想尝试拔草。
        【分析与反思】:
        当听到“除草”的信息时,孩子们心中难掩兴奋和喜悦,很想进行尝试,但是孩子们对“除草”的经验停留在“拔”字上,认为除草只能是用“手”拔草,对“除草”的生活经验非常淡薄。那么怎么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呢?教师采用了家园联系的方式,让孩子从生活中去观察除草并用视频分享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观察到“除草”现象,产生“除草”经验。教师在此互动上充分考虑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实际的观察、生动的视频为幼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支架。
        【活动反思】
        此次“拔草行动”的探究活动中幼儿对活动的探究热情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激情,给了我们许多“活”教育的启发:
        (一)观察儿童 追随兴趣  
        孩子善于用自己的眼光、情绪、喜好来决定自己的兴趣点,而不一定是我们所设计的活动。“除草行动”是我班幼儿小农场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小插曲,而我们老师就是在孩子的活动中,既要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要敏锐的通过一个个的偶发的机会来给孩子形成一些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判断、推理、质疑、操作、猜想、验证等等。引导和支持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丰富和建构自己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资源 共促发展
        随着家长教育的理念越来越专业,家长们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课程教育,还能主动提供各种资源,为班级小农场活动提供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在本次活动中,当孩子们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身边的人。通过求助家长,获得种植的经验,也是孩子获得信息的一种途径。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也可以促进家园联系,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