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丁威中
[导读] 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初中生良好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必经之路。

四川省南部县万年镇雄狮九年一贯制学校  丁威中  四川 南充  637300

摘要:基于整本书、面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文章对如何组织并开展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育工作进行了探究。进而,在简要说明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方法、形式、内容,指导学生自主读书、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积极组织多元活动等建议,以供参阅。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引言:语文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其课程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学难度和目标要求也有所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命题逐渐在该环境中出现,成为了初中师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但是由于过往初中语文教学更关注对单篇文章的讲解,师生整本书阅读经验存在不足,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入探究其有效教学方法进行解决。
        一、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初中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主导性过强、活动过于单一,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对读整本书的期待,使其在阅读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消极表现,同时限制了他们的读书思考,降低了整体教学有效性。简单来说,一些教师依旧未形成“学生是读书活动主体”的思维,他们往往会在整本书阅读未开始时就告诉学生该作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他们需要通过读书掌握哪些知识、学会什么[1]。在该模式下,学生的读书是不自由的,他们自然会出现不积极的表现。甚至一些学生为迎合教师,还会违心地按照教师说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实读书感受,缺少独立思考和表达。长此以往,他们难免会形成消极体验,从而出现更消极的整本书阅读行为。
        二、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手段探究
        (一)转变理念,指导学生自主读书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对于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由于读和思考重点存在差异,加之不同生活经验影响,学生往往会出现不一样的感悟[2]。语言品味,可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修辞四个角度入手,每个作家的叙事习惯和语言风格都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每部小说作品展开的方式大相径庭,包括语言形式和叙述视角的差异。课堂的切入口,可以从环境描写的语言形式与人物活动关系着手,引导学生对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思考。若教师一味地以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理念和手段组织教学,直接告诉学生“这本书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想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先入为主”地让同学们对所读作品的内涵形成了刻板印象,必然会影响他们在读中的思考和收获,降低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读书活动中,教师需要先提出“读《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该名著并总结自身收获、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但是需要注意另一个问题,由于尚未积累丰富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学生在自主读《骆驼祥子》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无法很好地总结其核心思想、形成收获并进行表达。此时,教师可以介入指导,向其传授正确的自主读方法,如一边读书一边勾画重要语句或让自己产生疑问的内容,同时在空白处做批注。加强对所勾画内容的“读”和分析,结合批注深入分析作品结构、写作手法、语言情感。如此,学生掌握了更正确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不断提升自主能力,在教师持续的科学引导下加强对作品的读和自主分析,他们必然能够增强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转变方法,灵活应用信息技术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整本书可以改变方法,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动态展示作品内容,如根据作品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与重要情节相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安静学习的轻音乐、介绍作者经历和作品背景的信息等。在以上材料的帮助下,学生的阅读不再枯燥,而是更加生动活泼,从多个维度展开。同时,用相应的内容考虑作品的内涵,他们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掌握作品的思想。



        例如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活动中,面向该纪实作品讲述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先辈真实故事,以及红军长征等革命历史事件,教师便可以运用此方法组织学生读该作品。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还原红军长征故事的影片、作者斯诺在采访过程中拍摄的真实照片、还原了苏区生活的纪录片、与“红色精神”有关的音乐作品等。进而在学生读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合适的音乐,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在读书活动中,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视频、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影响资料一边分析所读文字,借助影像资料、在图文结合模式下促进同学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三)转变形式,积极组织多元活动
        再次,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整本书话题积极组织多元活动,让学生在多元活动参与中讨论所读内容、分享读书体验、交流思考收获、表达自身情感[4]。这样一来,化单一的“读”为多元表达,同学们不断在表达中加深对所读整本书内容和内涵的思考,他们必然会加强对作品的理解。此外,不同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自我表达环节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这种暴露出来的生生思维方式差异性,可以让同学们对彼此的思维方式展开探究,促进其对良好思维习惯、方法的模仿和学习,从而深化其思维水平,同样有助于其实现高质量读书目标。
        例如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①小组读书——学生只有组成小组,合作读整本书,并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分享问题和收获②摘抄分享——学生独立读作品,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分享自己摘抄的内容,并说明摘抄该语段的原因以及自己在读该语段时的特别感受③形象分析——分析故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结合作品中体现了其不同性格的语言说明自己的该人物艺术形象的理解④作品评价——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价值展开分析,对其内容和意义做出评价⑤辩证讨论——以“你怎样看待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为主题,结合作品内涵引导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意义”展开辩证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多元活动,邀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参与,并加强对其活动参与行为的关注,及时引导他们调整自己在活动中的读书方式、表达方法。久而久之,多元活动带来更良好的读书体验和更丰富的收获,同学们更积极地读作品、思考问题、分享收获。
        (四)转变内容,适当拓宽教学范围
        最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师还可以适当在内容方面做出转变。拓展更丰富的整本书材料,拓宽教学范围,在“读”的量变中实现“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质变[5]。
        例如在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读书活动中,在为学生提供《艾青诗选》作品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其他与“现代诗歌”相关的作品,如《泰戈尔诗选》等,引导同学们对现代诗歌展开更丰富的读,提醒他们对比分析中外诗歌在形式、内容、语言、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一致性。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读书活动范围不断拓宽,他们积累的读书经验更多,在读书中获得的启发、产生的思考也更多,文学素养、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会更加迅速。
        结束语:总而言之,基于整本书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初中生良好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必经之路。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正视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紧密跟随新课改脚步创新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方式,加强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灵活应用,适当结合整本书主题组织多元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阅读范围,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利娟.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S1):45+49.
[2]张亚娟.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0(19):178.
[3]宋奕霏.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50.
[4]刘娜.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0(21):18+20.
[5]杨静.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20):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