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渗透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赖平1 李鹏飞2
[导读] 在新的时代,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等大量出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冲击。

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赖平  湖南怀化  418000
青岛第三中学  李鹏飞  山东青岛  266041

摘要:在新的时代,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等大量出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冲击。如何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融入到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为此,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为祖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多元;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 “思政课”),对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总书记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魏彤儒:《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的话语体系探究_基于NLP技术工具的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6期,第9页。]]如何根据总书记要求,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多元渗透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新的学习模式不断出现,使得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收到冲击。现今,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理念、教师工作、学生工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形式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模式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应对多元时代下各种新生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冲击,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今多元渗透背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便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锻造合格社会主义新人的主干课程。如何在新时代多元渗透背景下应对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技术、新教学模式等层出不穷的挑战;如何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适应新技术环境、技术手段、教学模式的冲击,在多元渗透的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教改团队,专门探讨多元渗透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并为此作出一定的努力。
        二、多元渗透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
        知识传授是课程教学最基本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丰富,知识点众多,如何将大量的知识点以灵活、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堂知识的讲授已经脱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等传统“满堂灌”模式,现今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教学组织的设计等环节来进行凝炼,并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呈现以实现育人的效果。只有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充分合理的挖掘和案例融入,才能实现课程知识、能力和价值培养的教学目标。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纲要课的第一章“民族意识的觉醒”知识点,正常的教师讲授是以时间顺序发主线,讲述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个人觉醒到19世纪60年度的早期维新派群体性觉醒,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国人普遍意识觉醒的逻辑顺序。从正常的授课而言,该知识点讲授没有问题,但是容易陷入呆板、生硬的讲授环节之中,没有做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扩展以及深入挖掘。湖南医药学院纲要课程组打破传统的教学链条,启发思维,创新性地延展该知识点时间脉络,将民族意识觉醒的视野放到传统中国的“夷夏之辨”,探寻传统国人的家国认同,深刻挖掘近代国家危机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延展得出“中华民族”概念的生成及演变,最后带领学生回归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课程组努力将近代民族复兴的时间顺序、延展面以及纵横概况,全面准备地讲授出来了,这样该知识点的讲授,对于学生来说将丰满而立体的,有效提升课程的影响力及实效性。
        (二)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的时代之下,我国高校思政课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努力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根据现今全国各高校的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课内课外参与度,让思政课学习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将思政课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心里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基于此目标,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实践性的探讨。从理论层面来说,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师生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自学互学教学模式、引导文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等诸多模式。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师生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模式。具体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是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按“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线上平台运用优学院网络课程,课堂互动讨论,课后辅以实践教学拓展巩固,形成“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学方式,达到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和整体联动。在内容上积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 赖平、许健柏:《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3页。]]促进学生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思政课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系统性转变,突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功能和情感目标,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多元渗透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可以更加丰富,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于此,高校思政课研究大数据时代知识传输的新变化,关注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全新教学方法手段对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冲击,尝试融入新的技术手段,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这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运用新教学方法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提出”专题教学为例,该专题的教学内容大致有:古代中国的强盛;近代中国由强盛转向衰败的根源;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提出。我们把该专题的教学重点拟定为“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教学难点拟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提出”。为解决该专题教学重难点问题,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组拟定的教学对策是:1.线上慕课体现知识储备。优学院慕课中的教学视频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列强侵略过程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均有讲述,并且对相关的讲授内容有章程测试。学生提前学习,既补充了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线下研讨结合时政热点。课堂教学采用问题引领、产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一系列与专题教学核心密切相关的研讨主题。如结合学术前沿如何正确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列强侵略下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变化?对这些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地研讨式教学,启发学生们思考。3.参观旧址丰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将充分运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运用慕课、优学院APP等多种教学工具。组织学生去向警予同志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地参观游览,增强学生的真实历史体验。
        总之,我们较多地使用案例教学、事实归纳、小组讨论等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又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突出理论性,将教学内容背后的道理、案例蕴含的真理讲清楚,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入神的效果。
        (四)评价模式改革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价模式大多是以期末试卷分数作为评价一名学生的基础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在多元渗透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改革教学评价模式。首先,转变评价目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改变曾经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指标,将依据学生整个学业生涯,有阶段性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教学方式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转变评价主体。由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家长、社会共同评价。通过这样的努力,将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都要纳入评价主体当中。这样的评价方式将更加客观真实,教师不仅能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还能将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也纳入其中,在过程性考核中形成以成绩为导向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将更加全面和真实。最后,转变评价内容。思政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尤其要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其中,将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纳入考察评价范围,这样得出的评价才全面。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将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纳入过程性评价,具体的评分比例分别是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优学院慕课视频学习占40%,作业一和作业二各占30%,本学期教师考勤三次,某位同学缺勤一次将从平时总成绩扣除10分,依次累加。如果该同学三次考勤均没来,将直接取消参加期末考试资格。通过这样将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纳入评价范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有一个较综合的全面评价。
         三、多元渗透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参与度
        在多元渗透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无论教学改革的力度与进程怎样,但对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程,一定有帮助。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改革的契机,积极推进思政课教改革。通过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切实提高了学生参与思政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例如,课前自学环节,老师通过优学院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学。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课前任务,学生可在优学院讨论去对自学的疑难问题与老师交流,老师通过讨论去交流和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统计,对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课中传授环节,老师根据学生课前任务的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重点讲授相关疑难问题。同时,教师利用优学院系统的先进性,使用优学院选人、发起讨论、适当奖励等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后拓展环节,教学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围绕该问题系统地展开课后研讨,将相关讨论、研究情况上传到优学院平台。
        (二)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运用了大量地信息化教学技术,普遍地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研讨法、讲授法、视频演示法等,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校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将重点评价过程性考核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动态监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他人点评、在线测试、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问题和测评结果。教师后续因材施教,学生及时反馈,使得教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状态,学生能随时了解自身状态,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当期,全国高校通过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努力,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有提高。以湖南医药学院为例,湖医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坚持创新教学内容,努力挖掘教学的创新点。比如在“概论”课挖掘党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比如在“原理”课加入更多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体验生活哲学;[[[] 郑乔虹、侯思言:《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探析》,《安顺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59页。]]比如“基础”课添加更多爱国情怀元素,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持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元化教学。既创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感受我国的发展现状。增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效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强化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参与感。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结合最新的时势要求、理论文件、党中央精神,充分地融入思政课程之中,这样学生既真切感受到最新的时势知识,又感悟到历史的发展,还吸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思政课程的现实魅力与指引性,为更深入地学习思政课程,提升个人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多元渗透的背景下培养更多有坚定信仰,致力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必须深刻理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积极探索新的适合本校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要求。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元渗透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赖平,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李鹏飞,山东省青岛第三中学教师、硕士,主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