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科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覃兆料
[导读]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中,曾经以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和以应试为目的的题海战术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看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福塘小学  覃兆料 

摘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中,曾经以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和以应试为目的的题海战术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看好。反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养成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学会自主归纳数学思想方法的优势,而日益被人们所推崇。对此,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关注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关注如何把握启发时机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与学生的参与度,并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启发式;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不仅可以为他们日后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保驾护航,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将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就“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引导,激发内在动力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尤其是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吃力,害怕困难。有的学生不仅不敢继续深挖,反而有了缩手缩脚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有趣的或形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精益求精。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册《分数与除法》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增加课堂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达到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目的:
        1.通过游戏增加课堂活动。老师提前准备了“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等十个左右与数字有关的成语,让学生进行趣味“猜分数”游戏,以激发课堂活动和学生参与;然后老师就可以引导说:“我发现我们班1/3是女生。谁说1/3是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开始进入要教的知识点了。
        2.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灵感。多媒体上展现有一块蛋糕,平均分成5个角的视频。然后一只老鼠出现在屏幕上,吃了蛋糕一角。这时,老师问:“老鼠吃了这块饼的几分这几?”学生回答“1÷5=1/5(份)”,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指导动手操作,加深知识理解。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分发给学生,每个人数,然后在黑板上写出1÷3=1/3,1÷6=1/6这样的公式,并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指示剪下分数的相应部分因此,通过动手能力加深和巩固知识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兴趣,而且达到了启蒙学生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实践探索者和知识收获者,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数学变得越来越抽象,难度也越来越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积极主动,相当活跃,可谓占据了大部分教师的注意力和互动机会。然而,相反的情况是那些被贴上“数学差生”标签的学生。他们因为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差而落伍。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得不到资源,被“丢”在一边的困难局面。且不说知识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连最基本的互动都插不进去,只能被动等待老师偶尔的关注。如果“幸好”被老师叫来回答问题,“数学差的同学”只能沉默或“我不会”回答,然后在众人的目光下尴尬地坐下,继续开始新的一轮“听不懂”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负反馈只会一点一点地消耗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最终消失,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基于此,我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无论是所谓的“差生”还是所谓的“尖子生”,都应该合理配置他们的资源。因此,在师资队伍中,首先要摆脱 “学困生不能教”的观念。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为他们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每个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方位照顾到每个学生。但教师可以探索不同的策略,尽量采用分组的方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3-4组,根据各组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优秀组、中级组和欠高级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试时,应设置基础题和高级版题,而不是整个高级版。


这不仅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让基础好的学生得到培养。同样,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多与基础薄弱的学生互动。提出的问题应该简单,以便他们能够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让尖子生来回答,这样无论哪一方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积极的反馈。最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定期对组别进行调整,即落后组、中组、优秀组的学生在能力增减时要适当调整,以确保效果。课堂教学互动。在四年级数学“除法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安排测验内容,即所有的题都除以两位数,难免会导致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做不到而气馁。因此,对此,我建议设置题可以由简单到难。例如,您可以设置简单的一位数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两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难度梯度。
        三、激起灵感,把握灵感机会
        所谓“愤悱”的意思是“积思求解”,也就是说学生在经过了思考之后仍有疑问,想要向教师求解。这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的渴望,当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时,他们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对其进行点播、开导便是最好的时机。对于学生来说,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精神的升华。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时,要耐心让学生思考,把握答题时机。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一时急于追赶,要么因为没有抓住灵感的机会,又或者因为专业基础不扎实,毫无悬念地揭晓答案。即使学生有问题,专业不扎实的老师也会以“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记住了就行”来回答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仅错过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更因为老师的仓促、失误甚至敷衍而耗尽了深度思考的耐心。就教育而言,这无疑是有害的。既然是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考能力的教学理念,那么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启发学生,以达到最有效的启发。比如,在六年级数学书《分数的分法》的应用题中,就有这样的重要难点题:一个班里有25个女生,其中女生比男生多1/5。问题:男生有几个?另一个问题:一个班有25个女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1/5。问:有几个男生?第一题的列式为:25÷(1+1/5);第二题的列式为:20×(1+1/5。很多同学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什么时候用乘法。此时,老师需要请迷茫的学生思考一会儿,不是马上解释。首先引入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的理解,然后比较区分,提炼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取长补短,讲究灵感和灵活性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和灵活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局限于公式的死板运用,满足于课本知识的积累。很少有人会在课后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扩大和延伸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具有相同的原则,他们将无法以另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推论和类比学习的能力。这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例如,在教学 “旅行问题”中,重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距离=速度×时间”这个公式。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的思路,应用公式解决常规题型。但是,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扩展基本题型并灵活改变,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可变题型的敏感性,学生学会理解,培养相互推论的能力。比如常见的题型是:A和B相距40公里,小明以4km/小时的速度从A出发。问题:小明多久到B?变体题型:A和B相距40公里,小明走了8个小时,还剩8公里。问:小明每小时平均步行多少公里?第一题的公式为:40÷4=10(小时);第二题的公式为:(40-8)÷8=4(公里/小时)。总的来说,这两道题都不难。无非是第二题中距离的拆解,两者的内在逻辑终究还是“距离=速度x时间”的变化应用。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两道题在课堂上的正确率存在较大差距,即前者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后者。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通常对变体题型的训练较少,所以没有形成敏锐的数字意识来寻找数量关系,导致学习不灵活。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多变的题型来训练学生,让学生理解 “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和类比领悟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把握启发机会四个方面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和有效锻炼数学思维,从而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静静.我国中小学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现状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牟晓琳.数学游戏的理论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张秋菊. 培养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探讨[J]. 师道:教研, 2013(4):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