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走进职教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田容容
[导读] 学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会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

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田容容  409900

摘要:学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守望民族精神的特殊堡垒。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会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秀山职教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了花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任务,以“花灯文化进校园”的特殊方式,认真开展好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秀山花灯   职教课堂   实践   探索
        秀山花灯是重庆秀山地区最重要的歌舞文化活动,是秀山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受到当地土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序、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还有巨大的社会功能。秀山花灯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它根植于秀山地区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丰富多彩的秀山花灯是我国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秀山花灯在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秀山花灯是形成发展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融信仰、民俗、歌舞、戏剧、曲艺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形式,是我国西南花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亦名“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
        一、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环境
        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起源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外来说和土著外来结合说三种看法,但至少可以肯定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是悠久的。重庆秀山各族乡民在节日喜庆、修房造屋、婚嫁礼俗等民俗活动中跳灯祈福纳祥,使秀山花灯文化集歌舞表演、乐器吹打和故事说唱于一体,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具有鲜明的表演特色。秀山花灯形象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具有历史和教化等方面的价值。这些文化事项是武陵山区的宝贵智慧结晶,这已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讯方式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却发现,秀山花灯婉转的优美唱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已经渐渐地被很多人遗忘,渐渐地遗失了它的美好。除了在乡村或者一些特定的场合,我们还可以看到秀山花灯载歌载舞的场面,但走进县城,走近一些哼着流行小调的年轻人当中,提到花灯,他们往往是不喜欢或者不屑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的现象令人担忧,我们不敢想象的是,有一天秀山花灯消失的情景。 
        二、秀山花灯走进职教课堂的实践
        首先,学校在2008年新增设了舞蹈专业,我们把它称之为花灯舞蹈班。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专业,除了舞蹈专业课程,还增设了秀山花灯的相关课程,在各种演出活动中也尽显秀山特色,近十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
        其次,随着边城旅游业的发展,秀山这一座美丽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更是成为武陵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学校高水平建设工作的推进,我们也将进一步把旅游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我们的特色专业。2017年派了多名教师去华东师大参与教材编写培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关于花灯艺术专业的五本教材于2018年10月出版,五本教材分别是《秀山花灯知识读本》《秀山花灯曲调集》《秀山花灯剧目集》《秀山花灯基础动作》《秀山花灯道具服饰乐器集》。并将五本教材的教学真正的融入学生课堂,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进一步推进秀山花灯在课堂的实践。



        最后,学校创建了“秀山花灯名师工作室”,特邀请秀山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兴茂大师来我校授课。彭兴茂,秀山花灯国家级传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花灯名师的指导下,老师和学生在课余都融入了花灯歌舞的世界,我校已组建了一支富有民族特色的花灯舞蹈队,在各类活动中展现民族特色。
        以上教学方式的探讨与实践,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2012~2020年,我校花灯表演就接待了多家电视台的采访与录像,参加的各种类型的演出达到三十多场次,在社会上起到极大的反响。“花灯文化进校园”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秀山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存在的问题
        以上事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初步链接了学校、家庭与社区暌违的现实,给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教学实践取得可喜成绩的一面,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花灯文化进入校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秀山自治县艺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而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在尽力培养这方面的教师人才。
        2、 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秀山属于武陵山区的贫困县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总量有限,学校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而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
       3、 缺乏传承的长效机制。文化传承机制是根据文化内在理念,结合现代传承理念和传承技术来传承文化的机制。如果仅把学校作为花灯文化唯一的传承平台,民族文化传承可谓日趋失微。虽然开展花灯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利用了各种途径传承民族文化,但缺乏长效机制,也难也形成很好的推动力。
        四、秀山花灯文化进校园的初步探索
        这几年,花灯文化进校园实践过程中,吸引力不足,收效甚微,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深究探索。
        1、培养本土师资。重视本土教师培养,发挥本土教师的优势和穿梭于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能力,这样可使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更成为可能。
        2、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在职教的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设想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增强了他们对于所属文化自觉和自信。对教师而言,应具备多元文化理论素养,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贯穿教育活动始终,引领学生在学校场域中美美与共。
        3、开展科学研究。结合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学校教育理念及民族文化特点,继续开展“花灯文化进校园”研究,探索和谐发展之路。
        总之,“花灯文化进校园”仅是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能否承担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之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共担当。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学校得到真真实实的落实,我想这是我们发扬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针对秀山花灯发展的困境,必须要加强秀山花灯的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相结合,重视传承人才的培养,创造开放式的花灯文化生态系统,才是实现秀山花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定天.中国花灯论文选[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3
[2]张丽明.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C]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